第(2/3)页 食用酒精现在国内也能生产,但主要是医用以及其它方面的用途,关键是现在食用酒精的成本可比粮食酿酒的成本高多了。 对比后世酒精多的没地方存放,不仅出口支援国外的酒友们,都往汽油里加了。 额,食用酒精跟燃料酒精基本上是一回事,按国家标准,食用酒精的酒精含量在95%vol以上,剩下的基本都是水,只要加一套脱水装置,就可以把食用酒精变成无水乙醇,也就是通常说的燃料酒精了。 只可能是大爷爷这身体不行啊,还缺少考验,以后还要加强锻炼才行。 今天是周六,全家就不等江敬堂了,晚饭准备好了,直接开吃。 周六跟不等江敬堂吃饭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了,这个时代有个特殊的名词--列宁日。 列宁日不是列宁同志诞生或去世的日子,它的全称是列宁义务劳动日,每个周六的下午,下班后义务劳动一段时间的一个活动。 列宁日起初是苏联的一小部分劳动者义务劳动,被列宁同志知道后,大加推广,到了二战胜利以后,不仅遍及苏联全境,还传入其余的社会主义国家。 去过俄罗斯、白俄罗斯的人可能知道他们国家现在还有这个义务劳动日,各地政府每年都会在四月中旬拿出一天或者两天来组织义务劳动。 但这活动已基本上流于形式了,跟我们国内的植树节差不多,不能说没用,具体起了多大作用,也说不上来。 现在这时代,可是真正的义务劳动,不仅每周都有,还是实打实地劳动。 后世年代,列宁充其量是个人名,大家都知道苏联历史上有这么个人物。 身处这个时代,列宁同志的影响可谓是无处不在。 不说别的,现在干部身上穿的衣服叫列宁装,每次开正式大会的时候,墙上也会挂列宁同志的照片。 可惜,这种场景眼下正在迅速消退,随着中苏关系持续恶化,国内也开始了去苏化。 原本女人身上穿的布拉吉,现在要称呼连衣裙了,列宁装穿的人也越来越少,甚至江大军这个高中生都中标了,学的好好的俄语,突然被要求改学英语。 国内搞得三线建设,其炮口明显就是对着北面的,至少二分之一的目的是这样。 每到周六,江敬堂晚饭都在厂里的食堂吃,家里也就不等他了。 晚饭过后,大家都在院里乘凉,胡同里的广播站工作人员六点钟开始准时播放歌曲《东方红》,接着还有很多别的革命歌曲,中间还会插播一些新闻时事等。 三大爷阎埠贵一家惯例是不会出来的,他家有收音机,自个在家里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呢,至于胡同里的广播站,他们瞧不上。 阎埠贵什么脾性,他的亲儿子听收音机要换台,还有花钱交收音机按钮的磨损费呢,能给你们这些不相干的人白听吗? 但是,他们一家人都不怕热吗? 也不怕热出毛病! …… “哎,大军,你爸怎么还不回来?要不你去一大妈那问问。” 赵秀英有些着急,往常江敬堂回家的时候,还能听个把钟头的广播呢,今天广播结束了,也没见江敬堂回家。 这个时代的人家多数没有计时工具的,怎么看时间,那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 比如老江跟赵秀英抠门,舍不得买挂钟,闹钟倒是便宜,又觉得太小了,买了更吃亏,手表就更不用想了。 他们家看时间就是凭借胡同里的广播站,早上5:40广播站准时开播,7:20广播结束;晚上6:00广播站准时开播,9:20广播结束。 还有炒豆胡同粮店左边是家酱油厂,每天上午八点跟下午一点半的上班铃,12点跟下午五点半的下班铃也能帮着计时。 顺便提一句,秦淮茹一家人为什么那么喜欢吃酱油,还不是挨着酱油厂太近,整天净闻味了,加上贾张氏又懒又馋,能不喜欢吃吗? 另外老江当年保住小五的那二十斤大黄豆,也是从酱油厂搞出来的。 更早的时候,还有几里地开外的钟鼓楼呢,前清的时候,白天大街上喧闹,只有敲钟才能听清,晚上安静,敲鼓不影响人们睡眠。 至于先敲鼓再撞钟,这是告诉老百姓要宵禁了,赶紧回家,这叫暮鼓;先撞钟再敲鼓,这是叫大家起床呢,叫晨钟,两个合起来就是一个成语暮鼓晨钟。 至于隔的远了,人会不会听不见?钟鼓楼的钟响起,十里地开外都听的清楚。 “没准厂里有急事呢,一大爷、二大爷、柱子哥、大茂哥、还有贾家嫂子他们不都没回吗?” 四合院里在红星轧钢厂上班的一共七户人家,除去已经搬家离开的李木匠一家,还有六家,分别是二大爷、三大爷、傻柱、秦淮茹、许大茂还有江敬堂。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