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父子-《四合院之我是路人甲》
第(1/3)页
京城的胡同大部分还是很宽敞的,最宽的胡同宽度都超过30米了。
逛过八大胡同的人会发现,胡同里面不仅能进汽车,还有停车位呢,剩余的宽度还能让汽车正常行驶。
之所以胡同给人留下窄的印象,大概是源于一首《三尺巷》的诗吧。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说的是某地两家望族争地,官大的那一家人不甘心丢面子,写信给当大官的家人,被官员用诗劝诫,让地三尺,官小的那家人深感惭愧,也让地三尺,形成了一条供人行走的六尺巷。
六尺有多宽呢?
根据明清史书记载,一尺大约在31.1cm,六尺就是186.6cm,将近两米,也不算窄了吧。
问题是这个故事本事就有问题,随便百度一下,就有七个版本,每个版本里面的大官都换一个人。
这也太扯了吧,而且都是野史传说,涉及这个故事的七个大官的正史都没有记载。
要是真有这事,怎么也不算丢面,不记载吧。
而且这首诗质量也太油了点吧,根本不像是经历过五关斩六将科举、站在封建士大夫顶端上的人写的,更像是天桥上的街头说书艺人,写的打油诗。
嗯,跟民国鲁省张大帅写的诗也差不多啊,两者不分伯仲,难分高低。
真要是官员写的诗,也不会明晃晃地讽刺皇帝的,哪怕这个皇帝是前朝的。
最关键的是,江大军与其相信封建士大夫的个人节操,更愿意相信他们为人处世的智商。
官小的一家人,怎么就敢跟官大的那一家争地呢,不知道官大一级压死人吗?
而且争地就争地吧,就为了三尺地,两家大打出手,这是看不起谁呢?
不知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嘛。
怎么看都有点,乞丐说皇帝用金饭碗讨饭一样。
……
炒豆胡同长四百多米,接近一里路,宽5米,当年整条胡同基本都是蒙古王爷僧王府的一部分。
星转斗移,沧海桑田,多年以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犹在,可是王侯府邸却变成了普通人住的民居。
江大军推着老江那辆中匈合作生产的自行车出门,去胡同粮店买粮,江敬堂在后面不远处跟着。
曾经江大军也以为这个时代的中国很封闭,普通人很难接触外国商品,来到这个时代,才发现是自己浅薄了。
就说普通人能接触的吧,市面上就有:阿尔巴尼亚跟曹县的香烟、南美的古巴糖等,江敬堂的那辆匈牙利自行车也是这样的情况。
原本是中国从匈牙利进口一批摩托车,先进来的车架子,等摩托车发动机要进来的时候,赶上中苏交恶,发动机就没然后了。
先前进口的零部件都成了废品,这可不行,有人突发奇想把摩托车改装成了自行车,推向市面。
可惜,市场反馈平平,买的人寥寥无几,有钱人看不上,没钱的买不起。
哪怕不用自行车票、降价也卖不动,后来,百货公司把这些自行车发往外地才卖出去。
实在是普通老百姓被那些外国商品坑的不要不要的,被坑怕了。
别说现在,就是后世,这几个国家也没几样像样的产品。
就那阿尔巴尼亚跟曹县产的香烟,还不如咱们自己的大生产呢,价格还死贵,粗制滥造的古巴糖在外地是好东西,在京城可不稀罕。
也就老江图便宜,买了一辆,比二八大杠自行车都大,除了维修时,没有配件有些麻烦,别的地方也还好。
自行车车把跟车座上,还套着赵秀英亲手打的毛线外罩,这可是连老江家几个孩子都没的待遇。
每次看到自行车上的毛线外套,江大军都来气。
江大军冬天用的手套是纯棉的,两个手套中间穿一根绳,用的时候,往脖子上一搭,两手直接插在手套里。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