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譬如汉之刘邦、萧何、樊哙那群泥腿子出身的人,萧何原为一县吏,后身居相位,刘邦就更别说了,一个亭长出身,樊哙那就更不济了…… 西汉开过功臣也有小半是沛县周围的那些人的。 再譬如大明,大明就更能体现了,开国功臣一般是凤阳及其周边的,大多是安徽的,简直离谱。 没有谁比谁差多少,只是在机遇到来之时,有人能握住而且顺着机遇一步步加强自身的能力,而这些人往往也都会成为名流青史之人。 没能抓住的或者提升自己的,要么泯于众人要么就干脆失败了。 所谓的精英论纯属放屁,真要是精英论,难道元末所有的精英全都在凤阳那片地方吗?别的地方没好汉了?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大致便是如此道理。 “嗯,那你就在詹事府右春坊当个右清纪郎吧!就管管詹事府中的一些不法之事吧,当个纠察之职,如何?” 朱棣略微一想,很快便想到了一个职位。 这个职位官职不大,区区从八品官员,但是权力还行,掌弹劾宫僚,纠举职事,也就是干监视的活,差不多就是御史的意思。 正所谓位卑而权重正是如此也。 “一切全听老哥吩咐,老哥说什么便是什么!” 黄去疾当即便拱手道,随后又是弯腰一礼,权当道谢了。 从此之后,他可就是能够出入詹事府的官员了,这可是实打实的官员,虽然官小的要死,区区从八品,可是自古以来但凡只要你掌弹劾、纠举之事,必是大权。 就像六部的六科给事中一般,六科给事中对应着六部,都给事中不过是区区的正七品官员,可却监察着整个六部。 六部之人无不对其敬爱有加,生怕惹恼了对方,就连六部尚书也都要给这些人一些面子。 当然了,六科给事中的职权确实要比清纪郎的职权大的多了,因为人家不仅有着弹劾、纠察之权,还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 可以说权力是非常的大了,相当于古代打仗的时候那些制衡大将的监军们一般,底下将士恨的牙痒痒,又没办法去搞,上层的将领们虽然也是恨的牙痒痒,但是又不敢招惹,只好贿赂。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