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徐光启和炸开锅的官员们-《朕的大明帝国》


    第(1/3)页

    当然,一次京察是不可能直接改变大明官场吏治的腐败,是不现实的,朱由校这是明白的。

    “还有,爱卿当过御史、工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可以说是大明朝一大半的官职爱卿都当过,对相应的事务应该也是熟悉的,所以朕才打算由爱卿来主持这一次的京察啊。

    “臣...臣恐难当大任啊,还请陛下收回皇命。”黄克瓒脸神色十分的难看,就像是吃了屎一样,虽说自己来见皇帝时,也明白皇帝是要给自己事情做,可没想到是这种要让人骂的差事。

    简简单单的一句京察,却不知要涉及多少人的利益,自己主持京察如若损害了别人的利益,那下场是不会好到哪里去的。

    黄克瓒在这京城官场混了多年,知道自己的这些同事们手段到底有多阴损,特别是嘴皮子,白的都能说成黑的,一点小错都能说成祸害大明社稷,使得生灵涂炭的重罪。

    到时候自己的名声,就连乌纱帽可就保不住了。

    “黄爱卿是否有什么顾虑?有的话就说出来吧。”

    “臣......”见到朱由校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黄克瓒感到有些尴尬。

    “哎呀,朕知道黄爱卿在顾虑什么,可是如果这大明朝的官员们一个个的做事都顾虑这,顾虑那的,这天下如何治理?”

    “所以,黄爱卿可不要辜负朕的期望了啊。”朱由校对着黄克瓒语重心长的说道。

    “臣明白。”黄克瓒脸上露出苦涩的笑容,皇帝都说道这份上了,自己还能拒绝吗?

    “黄爱卿,朕会派锦衣卫协助爱卿的,放心的去干吧。”

    派锦衣卫给黄克瓒说是协助他,其实也是监督他,避免黄克瓒为了不得罪人,搞形式主义。

    听完这话,黄克瓒脸上苦涩的表情更深了,他已经可以想象,一些朝中大臣说他勾结锦衣卫陷害朝廷忠良的场景了。

    黄克瓒走后,朱由校继续处理起龙案上的奏疏。

    这些奏疏大部分都不是朱由校登基这几天送上来,都是万历朝和泰昌朝所留下的没有批复的奏疏。

    自己便宜父亲泰昌皇帝,登基一个月,一半的时间在床上养病,另一半时间,在******,哪里有时间批复奏疏?

    想到这,朱由校有种想去刨开定陵的念头,把万历挖出来,好好问问他,你为何不在勤奋一点啊!二十年不上朝还能把持住朝政和军队,证明脑袋是好使的啊,为什么到后面就越来越摆烂呢?大明可是咱老朱家的。

    朱由校一边在心中诽谤着万历,一边看着奏疏。

    “以后一些小事就不要往宫里送了,像什么把干枯的水井又出水了,说成是祥瑞的,这些以后都不要往宫里送了!”朱由校对着一旁的小太监说道。

    “咦?甘薯疏?”

    朱由校接连翻看几本奏疏后,被一份奏疏上的名字,吸引住了。

    打开一看,上疏的人的名字是徐光启。

    这份奏疏是徐光启想要推广甘薯也就是番薯这种新物种而上的奏疏。

    这玩意儿对土地的要求不高,产量还高,培养好了,味道还不错。历史上明末引进后,还没有来得及全面推广开来,大明就没了,被满清捡了便宜,朱由校觉得这十分的可惜。

    所以有人说,番薯是撑起满清所谓‘康乾盛世’的最大大功臣。被称为‘番薯盛世’。

    但是这也变相的证明了番薯,这一农种物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是有多大。

    番薯这玩意很适合用来应对天灾,产量大,在一些种不了稻谷的土地上,也能种,朱由校记得穿越前,自己父亲小时候,分来的地,种不了水稻,全家就是靠着番薯过日子。

    若是番薯这种高产量的农种物能在大明境内推广出来,大明会有那么多百姓们会因为小冰河天灾而成为流民吗?

    虽说现在的番薯的味道可能与后世经过精心培养出来的番薯的味道有差距,但是这也好过让饥民们吃树皮、草根和观音土,甚至是易子而食。

    底层百姓的对生活的要求可以说是很低的,只要能让他们吃饱饭就行,只要他们都能填饱肚子,谁愿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造反呢?

    而之所以徐光启上这道奏疏,是因为他听说,在浙江和福建在灾荒年月种植番薯获益,他试着栽种,发现产量还很高,和原来土生土长的并没有差别,所以想要将其推广出来。

    从这份奏疏中可以得出,浙江和福建已经有人在种番薯了,已经有成功种植的案例,也就是说大明拥有有种植番薯这经验的人手,那么是不是只要大明朝廷助力一下,番薯是不是可以很快就在大明推广开来。

    朱由校越想越兴奋。

    “徐光启,这是个人才啊。”看完手上的《甘薯疏》,看着奏疏上的人名,朱由校不由的发出一声感慨。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