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见一绯袍大官周围跟着大批扈从过来,李家小姐还没反应过来,吴县县令就介绍到:"这是本省总督大人." "民女见过总督大人."李家小姐一听是本省总督,行了一礼. 汪文言没什麽架子,笑着和李家小姐聊了几句:"李家小姐菩萨心肠,治病救人,在这苏州也是小有名声,此乃大善啊." 说着,汪文言又看向董怜儿:"董家小姐虽然家逢变故,流落至此,但如今脱离苦海,重掌自身命运,属实不易.日后若有困难,尽管给本督来信,本督尽力帮扶." 董怜儿行礼,不卑不亢:"民女虽低贱,但也知自食其力.朝廷拯救民女等已经是天大恩德,如今民女已经脱离苦海,无论医理还是女红都可养活自己,何需朝廷再在民女身上花费钱财?朝廷的钱财一分一毫来之不易,应当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汪文言笑道:"哦?何处重要的地方?" 董怜儿毫不犹豫的说道:"民女听闻,朝廷眼下在辽南驻关抵御满清,而江南沿海也修筑烽台防倭,此都乃用钱之要地,民女如今尚可自食其力,可至于浪费朝廷钱财?" 汪文言一听,忍不住称赞道:"真不愧是我大明女子,深明大义,知书达理,这是什麽?这就是出淤泥而不染啊,大善,大善!" 总督大人这话说出来,吴县县令的眼睛也亮了,是啊,这董家女这番话,绝对的深明大义,流落风尘的可怜女子都如此深明大义,这是什麽? 这是政绩啊! 家道中落不得不流落风尘的可怜女子,不愿随波逐流,努力改变自身,身虽柔弱,其志却坚,这就是政绩啊! 董怜儿又说道:"民女何德何能当此评价?不过是略懂家国大义,蒙朝廷搭救民女与苦海,若朝廷不弃,民女愿将这些年所攒金银交予朝廷,供朝廷修筑烽台防备倭寇,还望莫嫌这钱不净." 汪文言忍不住感慨:"真乃奇女子也." 吴县县令听了,也不由得为董怜儿的大义所折服,这吴县境内,是真有这般的奇女子啊. 等汪文言走了,吴县县令也是说道:"本官敬佩董小姐的深明大义,董家小姐如有什麽需要,尽管来县衙找本官." 此事传开后,这吴县的纺织大户也找上了董怜儿,直言他的纺织厂里还缺一个能为工人看病的医所,如果董怜儿不弃,可以在他的纺织厂里开设医所,治病救人. 那纺织厂里,不是解救出来的风尘女子,就是吴县那些生活艰难人家的妇人,基本都是女人,在这样的地方开个医所,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董怜儿先是询问李家小姐的意见,毕竟李家小姐教她医术,如今她要去开设医所,李家小姐首肯才行. 李小姐也是通情达理的,对此事很支持,毕竟那纺织厂里很多都是曾经董怜儿的姐妹,董怜儿也不是那种一朝发达了就不认旧情的人,如今董怜儿愿意帮助曾经的姐妹,自然是一件善事. 实际上到现在为止,董怜儿都没觉得自己被总督大人和县令看好就怎么怎么样,相反她依旧过着勤恳学习药理,然后一边跟着李家小姐打下手,一边学习书籍的生活. 她不想依靠别人,要通过自己来改变命运. 如今有这么个机会摆在眼前,董怜儿想试试,顺便也为曾经的姐妹们做些什麽. 就这样,董怜儿在吴县的纺织厂里开设了自己的医所,平日里替纺织厂的女工们检查身体,谁有个小病小灾她就开药,不仅如此,医所没事的时候,董怜儿一边学着医术,一边又跟着纺织厂的女工学习纺织. 毕竟好歹也曾是富户人家的小姐,这女红本来就是会的,如今学纺织上手也快,很快董怜儿也学会了纺织,算是有了两门手艺. 也就是这个时候,汪文言将江南行省的取缔勾栏成果写成奏折汇报京师. 张好古看着汪文言呈递的奏折,越看越是满意,而董怜儿这样的奇女子,让张好古感慨大明子女多奇志之余,也是有了新的启发. 如今的大明,倒是缺少专门为女子看病的医所,那吴县的李家小姐,董怜儿,她们若是能把自身经验开办成班,教授出去,让大明多出一批专门为女子看病的女大夫,女医师来,大明女子日后治病是不是就方便许多了呢? 毕竟程朱理学和男女大防在现在依旧很有市场,很多时候就因为一个男女大防,让许多病理都难以诊断. 民间的风气,一时半会儿很难消除. 但建设几所专门教导女大夫的学院,可以未雨绸缪,毕竟这可以作为日后专业的妇幼医所的雏形. 这生孩子对古代女子来说无疑是渡鬼门关,尤其是第一次生育的,那是半只脚踩在了阎罗殿,一不留神,就会有难产等情况出现. 若有这么几所妇幼医所,那么初次生育的女子无疑是多了道保障,而大明的新生儿夭折率也会大大缩减. 想到这,张好古给汪文言回了一封信,要汪文言尝试着在吴县开设一所专门教导女性的医馆,来培养一批女大夫. /100/100666/29857649.html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