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〇八章 一次考验-《大宋之重铸山河》
第(2/3)页
朝廷勒紧腰腹,可否挤出一些钱粮呢?毕竟机会难得,错过了,恐怕有得等多年。”
“赵枢相所言不无道理,确实是好机会,不过朝廷也确实有艰难之处。
若一鼓作气,确实能收复两京倒也罢了,若是战事旷日持久……”
秦桧停顿片刻,低声道:“官家,臣以为是战是和,也有必要听听前线各位将帅的意见。
如果各位将帅有把握快速击败金贼,夺回两京,倒也并非不能孤注一掷……
毕竟我大宋兵马战力更胜往昔,听闻徐驸马在关中新制火器,渭滨一战,神器建功,没准能无往不利。”
秦桧这番话听着颇有道理,但张浚等人却听出了别样意味。
孤注一掷,这样的用词本就耸听。
再者,让前线将领表态,是战是和,这不是为难人吗?
大宋武人一直被看轻,直到这几年国家危亡,战事不断,才多少有些起色,也唯有开战时方才有些利益。
在局势大好的情况下,前线基层将领肯定是主战的。
倘若主帅主和,岂非是信心不足,有避战畏敌之嫌?
很可能失去下层兵将的拥护。
但倘若主战,尤其是朝廷钱粮不足,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就显得过于冒进。
倘若失利,将会是首当其冲的责任人,通常来说,很少有将领冒险担责。
而且主战很容易有恋栈兵权的嫌疑,这可是朝廷,皇帝的大忌。
秦桧现在将皮球抛给前线将帅,看似是一片公允之心,实际上却是出了个难题,居心叵测。
难怪从大散关临走之时,徐还多有暗示,原来如此。
朝堂上从来不缺乏奸佞,也不缺少居心不良之辈,说到底还是要看皇帝的态度。
一直没有表态的官家,到底是何想法呢?
赵构一直在沉默,如此重大决策,倘若他率先开口,必然有失公允。
更要紧的是,出了问题,是皇帝决策失误,连个背锅之人都没有。
集体决策!
这是自古以来便流行的办法,为的就是分担责任。
当然,有功劳的时候,必然是皇帝陛下英明神武,乾纲睿断。
战与和,都赵构都有吸引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