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喜欢玩弄权谋的崇祯皇帝,经过了楚风的点化,那就相当于是打开了一道新世界的大门。 随着崇祯皇帝的一道圣旨。 大明的开海如期而至。 曹化淳的商船、郑芝龙的商船,算得上是这大明最大的两只船队。 他们从码头出发,一路南下,到了南湾。 大明的纸张、布匹、手工艺、珠宝等等,乃是南洋和西洋最受欢迎的货物。 至于粮食,对于这个时候的西方海商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 他们那里,珍贵的乃是货物,是黄金白银和钻石。 最不珍贵,就是他们手中的粮食了。 当然,除了粮食之外,大明还需要他们的火炮。 在山海关一战结束之后。 崇祯皇帝和袁崇焕、洪承畴这些将领,对于火炮的威力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 野、战、炮的造价有些高。 而西洋的火炮在威力上,也是十分的强大。 所以崇祯皇帝等人,还是决定,以货物换来西洋的火炮,装备在大军之中。 这样一来,也可防备鞑子时不时地扣关。 几炮下去。 鞑子的铁骑就不敢上前了。 经过几个月的海上漂泊,出海的商队陆续地回到了大明码头。 这个时候,被曹化淳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槽帮,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他们搬运着货物。 也就省去了一些时间,让粮食和火炮,得以快速进入内地。 早已经等待在码头的洪承畴,看着运作起来的槽帮,看着那些个扛着粮食的工人。 “有了粮食,百姓们就有救了啊!” 如今之大明,各地的旱灾还是不断。 特别是北方,在深秋、冬季和开春的时候,白天还一个大晴天,晚上就能冻死人。 下了点儿雪,白天一个太阳,又给晒没了。 这样的天气之下,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丰收。 万岁爷已经在南方不少粮商手里面,买了一些粮食,但是这也是杯水车薪。 毕竟南方的百姓也需要粮食。 如今能够从海外换置回来粮食,大明的百姓,也就能够用这些粮食度过这个无情的旱灾。 期望这一场影响太过广大的旱灾,能够早一些过去。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