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等餐厅里的众人吃完午饭,大家又泡上茶聊了将近一小时,便各自离开。 虽然是周末,但几乎每个人都挺忙的,这就是当医生的难处,医术越高就越没有自己的时间。 林旭开车回到店里。 刚进门,墩墩就兴奋的跳到舒云怀里喵喵叫着。 “这么开心呀宝贝,今天吃什么好吃的了吗?” 沉佳悦说道: “没吃啥东西,光顾着观察我外甥女了,感觉它好喜欢人类幼崽的样子,可惜小丫头才两个月,等以后大了可以和墩墩一起玩儿。” 林旭在后厨转了一圈,拿了两盒点心,开车去了辉煌大厦。 来到楼上,陈燕她们几个都在,曾晓琪还有些好奇: “林老板,老板娘的表姐夫真是央视的吗?不是做央视外包节目的吧?” 电视台商业化运营后,电视台有不少节目都开始外包,哪怕央视也不能免俗,一些娱乐性节目和综艺类节目,都是外包制作的。 电视台只负责播放和分账。 要是这样的人,那就不能合作了,因为电视台赚大头,承包方赚小头,欢乐传媒连口汤可能都喝不上。 林旭说道: “他原来是综合频道的,现在调纪录片频道当了个小领导,正在筹备美食节目,打算重拾《舌尖上的中国》带来的荣光,具体的,等会儿你们谈就是了。” 林旭不参与运营,只是起个牵头的作用。 陈燕知道骆嘉耀,林旭办婚礼那天,她还往师文清抱着的宝宝怀中塞了个红包。 但知道归知道,却没想到人家是央视的。 年轻人聚在一起,不喜欢瞎打听,要搁中年大妈们,不到五分钟,就能将对方的底细抖落干净。 曾晓琪打开点心盒子,从里面拿了块黑糖沙琪玛,一边吃一边规划合作的事情。 “最好两个节目,一个做日播的美食教程,虽然纪录片频道收视率不高,但只要做,肯定会把收视率带起来,然后在几个基础上,拍美食纪录片。” 陈燕对这话挺赞同的: “可以,但纪录片可不能是舌尖那种动不动就扇情讲故事,把美食当成点缀的模式,骂声太多,咱要做,就回归纪录片的本质——以旁观者记录美食的变迁和发展,这就行了。” 两人聊得很来劲,不过陈媛媛更关心收益: “节目冠名什么的,这个怎么说?人家央视不可能放给咱们吧?” 窦雯静说道: “可以谈分成,具体多少,就看这位表姐夫在纪录片频道的话语权了,有拍板能力,咱就当成今年的工作重心,要是话语权小,咱就当个分销渠道。” 公司积累了那么多视频稿件,回头修一下片头片尾就可以在电视台播放。 没多久,骆嘉耀开车来到了辉煌大厦楼下。 林旭和陈燕下楼迎接,然后在办公室聊了起来。 今天周末,公司没人上班,打杂跑腿的活儿就落在了两位总经理的身上。 陈媛媛泡了壶茶,窦雯静去厨房拍摄区拿了几个小碟子,洗干净后将林旭带来的点心摆上去。 至于曾晓琪,则是准备了不少资料,打算跟骆嘉耀好好聊聊。 这是她的专业,也是这次谈合作的核心人物。 骆嘉耀来到楼上,陈燕特意带他去美食拍摄区转了转,让他见识一下欢乐传媒做美食节目的专业性。 “嚯,这么大的厨房啊,你们做节目真够舍本的啊。” 虽然这种阵仗央视也能轻松做到,但肯定是一屋子的广告logo,什么油烟机、铁锅、灶台、整体厨房等等。 都是过去做电视节目的老套路。 自己出资建厨房的,说实话还真不多见。 看了一圈,骆嘉耀坐下来,开始跟曾晓琪聊具体的合作项目。 林旭没有参与,坐在一旁的沙发上专心致志玩着手机上的游戏。 对他来说,当个出镜的厨师没问题,但要是讨论做节目的具体流程,就有些超纲了。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比较好。 更何况曾晓琪在电视台混了好几年,对体制内的套路比较清楚。 正玩着呢,林旭突然想起了做甑糕的事情,便给车仔发了条消息: “找个大盆,浸泡二十斤长糯米,水要多点,再泡五斤红芸豆,明天我做一样陕西人喜欢吃的甜品小吃。” 甑糕的配料很简单,长糯米配上红枣和蜜枣就行,林旭加红芸豆,主要是起个丰富口感的作用。 糯米分为两种,圆糯米和长糯米,相对来说长糯米更黏,吃起来也更美味,而圆糯米,更适合用来二次加工,比如年糕、糍粑什么的。 甑糕的做法并不难,先把这些食材泡透,再分别蒸一下,最后合在一起,盖上荷叶重新蒸制就行了。 做这道美食,需要用到一种古老炊具——甑。 甑的外形像缸,底部有密集的小孔,已经流传了数千年。 从石器时代出土的陶甑,到商周时代的铜甑,再到唐宋时期的铁甑,虽然材质在发生变化,但甑的形式和外形,却一直流传着。 直到现代社会,这种古老的炊具依然还在陕西各地发光发热。 用甑做出来的米糕更香,口感更好。 宋代大诗人陆游,就曾经在《秋花歌》中写出了“长碓捣珠照地光,大甑炊玉连村香”的诗句。 诗中的“大甑炊玉”,指的就是用甑来蒸米饭。 “老弟在看啥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