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民夫生存状况-《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3/3)页

    张飞冷哼一声,纵马而去。

    文安县城大小官员被黄巾杀了个干净,一个也不剩了。

    刘备收复了县城,把县城留给了文安县的百姓。

    大军拔营,挥军南向。

    ——

    意外的接触到了女孩儿,李孟羲突然想到自己忽略了一些事,那就是和俘虏相关的事。

    从投刘玄德以来,李孟羲要么在练兵,要么在辎重后队,他跟俘虏少有接触。

    黄巾军俘虏有其特殊性,不同于真正邦国交战的俘虏,有很强的反抗性和管理难度,大多数黄巾,都是穷苦百姓,活不下去为了混口饭吃才投了黄巾。

    刘备军强,加之有粮,在刘备军中吃的比在黄巾军中还好一点,再加上刘备手段柔和,无有杀俘强制俘虏攻城等事,黄巾军的俘虏反抗性几乎没有。

    也正因如此,刘备采取的管理方式跟放羊差不多。

    愿意跟义军走那就跟着,管一天两顿稀饭;不愿跟着走,想跑,那自便。

    义军自涿郡出发,最早的乡勇只五百人而已,现在两战俘虏加起来,近万人,五百人再减去伤亡,实在是找不到人手去管理了,只能粗放管理。

    刘备能管两顿饭,很仁义了,可也正因为力量有限粗放管理,很多问题未能顾及的到。

    李孟羲不了解俘虏们的生存状况,于是他让关羽带他前前后后的看过一番。

    长长的行军队伍,拖拉了数里。

    在马背上,李孟羲认真观察着前黄巾军,现在的义军俘虏,或者说是民夫。

    民夫们有老有少,但是竟然,青壮占了很大比例,并不是大多老弱病残的模样。

    一想大致明白为什么了,天灾人祸的,老弱病残生存能力弱,肯定是最先被淘汰掉了,剩下的肯定是青壮多。

    按观察的结果来看,一万人,估计有三千年轻人,只是年轻人,称不上是青壮,就没几个壮实的。

    民夫们大多是衣衫褴褛的,手里拿着根棍,背后背着席,或是抱着,除了铺盖卷,大多身无长物。

    本以为,再怎么狼狈,至少也有双鞋吧。

    李孟羲特意观察了之后发现,一路行来,脚上没鞋,或者缺了一只鞋的人时不时都能看到。

    民夫们纵然双脚都有鞋,草鞋状态也是极差的。

    草鞋不难生产,可是黄巾军就没有任何生产的意识。

    能抢到东西就罢了,抢不到东西就没有任何补充。

    “关将军,一日行军三十里,一双草鞋,多久磨坏?”

    “半个月?”

    也就是说,义军即将要缺上万双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