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喇家村,村东头社科院考古所租住的小院之中。 位于一楼靠近厨房的一间小隔间内,已经被改成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室。 不过,这个实验室之中,可没有丝毫“科研”的感觉。 陈翰六人,围着一口正在咕噜咕噜冒热气的大锅,一个个都紧锁着眉头,愁眉苦脸的。 “阿翰,遗址里出土的那碗面,一根面条的长度足足有五十厘米,而且放了四千多年了,还基本没有断点。” “结果到我们手上,五厘米的面都搓不出来,这咋整啊。” 庄云鹏苦这一张脸,非常的丧气。 【复刻喇家小米面条】的这个课题,已经正式启动半个月了。 只是,在过去的半个月里,几乎没有任何好消息出现。 一开始,小组的成员们按照陈翰想到的“索饼”,用“搓”的方式,试图将小米面团搓成一根根的面条。 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困难无比。 光是掌握好小米面粉和水的比例,让其能够揉成一团不散开的面团,就花了几乎一周的时间。 即便如此,最终做出来的小米面团,粘性也非常的差,只要稍微放一会,水分蒸发一下,立马就会散开。 不过至少能团成团了,可以开始下一步试验了。 随后,大家就立马开始尝试着搓面。 这又是一道难关。 “搓”这个动作,显然是很考验力道的。 重了,很容易搓断。 轻了,又不能搓成面条的那种椭圆形状。 课题小组的六个人,足足搓了五天,用了将近三十斤的小米面粉。 最终小组内最心灵手巧的两位女性研究员苏飒和林雅,才勉强熟练的能搓出十几二十厘米的小米面条了。 虽然说,离着喇家遗址出土的那五十厘米长的小米面条还有段距离。 但是二十厘米的长度,怎么也算是达到“面条”的标准了。 于是陈翰就打算试煮一下,看看效果了。 结果,就出现了刚才那一幕。 二十厘米长度的小米面条放进锅里,只不过煮了一分钟,就全都断开了。 等到煮熟的时候,都断成1-2厘米的小节了,根本算不上是面条。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