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修路-《大明第一能臣》
第(2/3)页
知道把灾情撑了过去,才算是修完。
虽然晏婴此事做的不是很地道,但这其实也是一个以工代赈的典范。
所以说,其实这个政策并不是很难想,从来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历史书上将‘以工代赈’发扬光大的便是罗斯福,可实际上在几千年前,这片土地上便已经有人用过这个办法。
而之所以此方法没有在后世所流传开来,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这其中自有封建王朝道路不通和底层官员的组织能力不够强的原因所在,但其实还有两个更重要的原因。
当需要赈灾之时,大多都已经是一个王朝的末期,而末期的王朝除了大宋这个奇葩以外大多都有一个共性,那便是缺钱缺粮。
即便是想要以工代赈,却掏不出那么多的粮食,毕竟单纯的赈灾只需要给出勉强饱腹饿不死人的粮食即可,可若是想让灾民干活,那需要的粮食却是不可能少的。
这第二个原因便是古代是有徭役的,其中包含力役和兵役两部分,而力役便是强迫百姓承担的无偿劳动,甚至于这种力役还需要民众自备粮食,因此对于统治者而言,既然有免费的劳动力,又何必多此一举行那以工代赈之事。
明朝也是有徭役的,只不过很轻,或者说是在朱元璋在位的时期很轻,洪武十八年的时候,朱元璋曾下诏:“命天下府州县官,民户上中丁等为赋役册,贮于厅事,凡遇徭役,发册验其轻重而役之。”
也就是说朱元璋即便是迫不得已征召了徭役,却也将民户分了三六九等,真正贫苦之人,大概只需要出几天的工。
只不过这政策到了明朝中叶之时,也便的名存实亡了,大量的土地兼并,导致大量百姓民不聊生遍地是贫农,只招轻役根本完不成任务。
但至少现在来说,朱元璋甚至还没有开始征召徭役,不然他的皇宫也不至于到现在都没修完。
所以说李洪觉得,以工代赈,在这个时代还是很有可行之处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