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来谈合作的-《寒门母子》


    第(2/3)页

    只要天色稍晚,那就看什么东西都很暗沉。

    打個比方说,晚上看书,就算是皇宫,灯烛点上一大堆,那也是免不了到处都有黑暗的死角,根本做不到亮如白昼。

    就说在京都,恐怕夜晚室内最亮堂的,也只有青瓦台,因为不但灯烛多,还用镜子进行光反射。

    在大宣,烛光晚餐不是浪漫,而是常态。

    灯烛发出的油烟,熏黑的不止是脸,还有家具、墙壁,楚清就没见过有谁家里墙白似雪的。

    煤油灯照样会有油烟,但是楚家的煤油台灯的玻璃罩上方,会有个可拆卸的伞状铁帽,远看就像个凉亭。

    油烟会直接熏在那个帽顶里面,减少散在墙壁上的机会。

    透明的玻璃罩不但不影响光亮,还能避风,灯罩顶端的铁帽,又避免油烟熏在脸上,难怪楚星海喜欢。

    “义母,你在里面干什么呢?”楚星海问道。

    楚清:“义母在研究做个阀门,控制油灯的火苗。”

    母子二人边说边往饭厅那边走。

    楚星海的问题不断:“义母啊,你说,明明这煤油灯也不怎么高明,为何除了您就没人鼓捣出来呢?”

    哎哟,这个问题一下子勾起楚清的回忆。

    孟懂刚上学那会儿,听说印刷术是祖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领先于世界几百年

    孟懂曾经问:“为什么印刷术出现得那么晚?”

    相较于世界各国,祖国的印刷术被认为是最早的,可那时孟懂说:

    “脚踩在泥巴上,就会留下脚印,这不就是雕版?

    要是脚上沾了泥水,踩在干净的地面上,不就是印刷?

    这么简单的事儿还要算发明吗?”

    当时就把楚清问住了。

    就是的啊,印章早就有了,因何印刷术却到汉朝才起源、唐朝得以发展、直到宋朝才兴盛??

    想来想去,大概应该是供需问题。

    生存是百姓面临的最大问题,读书识字是普通人根本不去做想的事情,没有需求,自然没人去研究。

    待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人研究出雕刻印刷的方法,又因交通不便难以传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