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九十四章 京城风云-《家兄朱由校》


    第(2/3)页

    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而三是维持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天下最少的一个定数。

    所谓专治,多国鼎立,往往都是表象,深挖总结下来,能维持这个世界、这个国家、朝廷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必然是三足鼎立。

    一般来说、除非天降勐人,不然三方之争往往能争斗许久。

    放大明朝来说,明初的淮西、浙东、江南、皇权四方势力是大明维稳的一个重要节骨眼。

    然而这个朱元章以为能持续很久的政治局面,往往会爆发许多动乱的事情。

    反倒是淮西倒下后,浙东和江南、皇权出现了一个长稳的平衡。

    哪怕浙东和江南在长时间中相融,发展为泛江南文官集团,可皇帝也懂得扶持太监来制衡。

    这样的扶持、也能让政治上的局面稍微平稳,保持大方向的不变。

    倒是到了嘉靖破坏泛江南文官集团,分解了他们之后,大明朝似乎就进入了无休止的党争。

    张党、高党、浙党、齐党、楚党、宣党、东林党、秦党、川党、闽党、东林党……

    这些党派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很多时候发展成为多方势力共同出现,随后党争不断的政治局面。

    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朱由检使手段,把浙党一群老臣扫下台,强行逼迫五党抱团自保才宣告结束。

    东林、齐王党、五党联盟……

    三方平衡的局面让大明朝平稳了两年,之后五党势弱,朱由校又放进去了一个魏忠贤。

    不过现在看来,魏忠贤显然是一个利己者,只要可以完成他要完成的事情,他才不会在乎用什么手段。

    栽赃陷害、严刑逼供……

    这不过上台两年不到的时间,东林之中只剩下了大猫小猫几十只,反观阉党……

    如果不是朱由检一直用军功和大捷的声势来推动齐王党,说不定阉党已经压齐王党一头了。

    现在东林势弱,偏偏还难以扶持,三方政治局面出现了动荡,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局面处理不好,类似天启元年那种激烈党争的局面又要爆发。

    怎么稳定局面,是一个朱由校需要急忙解决的一个问题。

    刘若愚作为朱由校的心腹,自然而然的就提醒起了对方。

    对于他的提醒,朱由校也是沉默许久,随后起身来回渡步,但一时间也没有想到好办法。

    东林他不可能帮扶,因为被搞下台的大部分东林都是夸夸其谈的言官之辈,重新登上朝堂,只会让党争的矛盾愈发尖锐。

    若是扶持袁可立这样的人入阁,虽说能强势东林,但阉党能不能压住袁可立就两难了。

    袁可立可以算是半个齐王党,他如果入阁,无疑代表齐王党压过了阉党。

    齐王党是不能再壮大的,继续维持这样的局面才是齐王党要做的事情。

    一旦齐王党再壮大,党争的矛盾就会从东林和阉党,慢慢燃烧到阉党和齐王党了。

    到时候尽管朱由校可以打压任意一党,但这样的打压是有限的。

    阉党之中的五党已经是压无可压,而齐王党如果强压,那在五军都督府的一些将领怎么看局面,就很值得玩味了。

    文官乱,祸国……

    武官乱,祸天下……

    启用扶持武将势力,这是朱由校和朱由检的无奈之举,大明朝许多时候并不是军队拉跨,而是政治上拉跨。

    但凡朱由校和朱由检能操控朝堂,二人都不用去使用武将势力,就能让大明平稳的渡过小冰河期。

    然而当时的局面时,除了武将势力,似乎就没有人可以被他们拉拢了。

    甚至这种尴尬不仅仅是没有武将主动来依附,还存在于皇权没有自己的势力。

    这种尴尬的局面促使了朱由检主动去学习兵法,练兵、拉拢戚金和秦邦屏等人。

    按道理来说、军队应该是朱由校的势力,是皇权的延伸。

    问题在于、朱由检干的太好,导致了军队慢慢脱离了皇权,变成了齐王党。

    现在的军队和武将势力看似是皇帝扶持起来,属于皇权的延伸。

    但这延伸出去的枝干十分脆弱,作为两者连接处的枢纽,全靠朱由检一个人维系。

    二者的关系薄弱,新兴的军队势力都想要立功,实现阶级跃迁。

    朱由检对外征战不仅仅在于稳定边疆,不仅仅在于用大捷来压制文官,而在于平衡军中的利益所需。

    原因很简单、按照朱由检所制定的勋爵世袭制度,实际上就已经决定了明军需要不断征战来维持内部稳定。

    眼下的新人需要战功来授爵,福荫子孙。

    日后的勋贵需要战功来保持爵位不被夺去。

    这两点,将是明军内部需要维稳的一个平衡,朱由校还是比较清楚的。

    齐王党需要的不是壮大,而是稳定,因此不能帮扶他们。

    想到这里、朱由校停了下渡步的脚步,片刻后皱眉道:

    “让顾秉谦来一趟……”

    “奴婢领命。”听到皇帝的话,刘若愚当即让人去通传顾秉谦。

    这样的通传没有让朱由校等待太久,只是两刻钟的时间,顾秉谦便来到了养心殿内。

    “万岁……”

    顾秉谦作揖行礼,而朱由校面对他则是开门见山道:

    “司礼监下发内阁的奏疏,你都看过了吧?觉得如何?”

    “修建哈剌温山钟楼是宣扬国威的事情,臣以为,理当修建。”顾秉谦侃侃而谈:

    “此外、将士们的赏银,内帑和御马监也拿得出,自然需要犒赏。”

    “至于外出征战的将领们,臣以为,对于其中三人有些难封。”

    “说……”朱由校眯了眯眼,而顾秉谦也道:

    “经略熊廷弼、都督满桂、都督孙应元三人……”

    “后者倒是可以加封太子少保、少师来表彰功绩,但前者……”

    顾秉谦点到即止,而朱由校也明白对方的意思。

    熊廷弼的功劳,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封爵的程度,但尴尬之处在于,他是文官……

    这并不是说文官不能封爵,而是自成化之后,封爵的文官大多在封爵不久后就退出政治了。

    除了偶尔皇帝询问之外,他们几乎就跟透明人一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