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天启九年-《家兄朱由校》


    第(3/3)页

    “此后每年,各府官员的新增名额都由内阁、六部、齐王府裁定。”

    朱由检一开口,就要瓦解一百三十万人的胥吏集团,这种话没有人敢说出口,除了他。

    谁都知道,今年燕山学府会毕业十五万人,这十五万人加上地方上已经投入的近三十万书吏,完全可以满足大明基本的运转。

    不仅如此,各地的拱卫营都在戒严,为什么戒严,殿上所有人也心知肚明。

    朱由检就是翻版的朱元章,甚至可以说,在培养人的这方面,他是加强版的朱元章。

    哪怕是朱元章,他所培养的国子监也不过十万学子,而朱由检的燕山学府,每年毕业的都是十几万人。

    这群人不一定都能做官,但用来做书吏是完全足够。

    谁敢闹事,朱由检就敢杀谁,他和朱元章一样,都是不在意后世人怎么评价的人。

    评价他暴君?不好意思,他是亲王。

    评价他权臣?这倒是可以,但朱由检和朱由校会在乎?

    一百三十万胥吏的集团虽然庞大,但如何比得过刀枪?

    君不见地主集团也十分庞大,最后还不是被均贫富了。

    玩笔杆子的人,是永远斗不过玩枪杆子的人,更别提这玩枪杆子的人还在玩笔杆子,同时嘴皮子贼熘了。

    先不提这一百三十万胥吏集团的人敢不敢搞事,单单说他们有没有这么多人还是一个问题。

    《官吏定禄》,表面上是为了废除官吏的陋规收入,制定统一的俸禄发放。

    实际上、这也是一个针对于文官吃空饷的行动。

    大明朝到底有没有一百三十万胥吏,这个问题在《官吏定禄》彻底执行,十月胥吏恩科结束前,永远都没有结论。

    五军都督府和九边被革新前,大明还号称两百万军队呢。

    结果革新统计之后,只有一百二十多万人,其中还有七十多万人是拿着锄头的卫所农夫。

    军队如此,文官又能好得到哪里去?

    朱由检都在怀疑,眼下的大明恐怕连七十万胥吏都没有,办事的恐怕只有不到五十万。

    他才投入了不到三十万的书吏,结果大明中层和基层的执行效率就提高了好几倍。

    最简单的一个就是曾经年年拖欠的南方诸省赋税。

    哪怕文官不克扣,这赋税往往也需要在腊月才能算出来。

    然而在天启八年,六月还没过,毕自严就敢笃定大明田赋不足五千万石,而十月收割,十一月的统计中,也确定了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这是毕自严料事如神?自然不是,这是因为下面的书吏在大致推算统计,最后户部汇总推算出的结果。

    这样的推算,放在天启四年以前,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两百多万胥吏,连两千六百万石田赋都能估计错误,而朱由检只增加了三十万不到的书吏,就能大致算出八亿多亩田赋的产出。

    因此,朱由检根本就不怕这群执行力低下的胥吏。

    谁要是造反那更好,流放南州,迁给诸藩的人口就出来了。

    一百万人,每人十两银子,诸藩底裤都得被掏空。

    这么想着,朱由检扫视了一眼百官,随后才开口道:

    “三点的第一点,便是诸藩战争必须在天启九年开打,就藩地已经稳定的藩王开始就藩,小西洋监察使司负责向诸藩收取迁移银、外调拱卫营军饷。”

    “第二点,京城通往天津的府道,想必诸位臣工都看过了。”

    “腊月十七,工部尚书徐光启上疏,黄河梳理已经完成大半,各地堤坝相继修葺加固完善。”

    “眼下除了每岁保持梳理外,已经再无可梳理之地。”

    朱由检这话并不能说明徐光启有多厉害,毕竟他们要做的,实际上只是把当年潘季驯治理黄河的地方修缮加固,顺带将河水较浅的部分河道清理一下泥沙罢了。

    他真正想说的是,能用来以工代赈的黄河,实际上已经梳理的差不多了,最少能保三十年不出问题。

    百官们也明白他的意思,而朱由检见状则是继续道:

    “朝廷已经在各地布置水泥场,炼铁场,今岁的以工代赈,将以各省的省道修葺为主。”

    “朝廷这边,按照南北同步进行的方式以工代赈。”

    “首先北方要修通的是北直隶、辽东、山西、陕西、以及河南、河西一京五省。”

    “至于南方则是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福建、以及交趾六省。”

    “这一京十一省的省道总里程是四万里,而刨除旧港的产量,朝廷每年能保证的只有一千五百里进度。”

    “在保证水泥产量不断提升的同时,朝廷对这一京十一省的省道工期预计是十五年。”

    “朝廷准备以工代赈一百万饥民,每名饥民每日工钱十文,预计每岁支出三百六十五万两银子,总计工期支出五千四百七十五万两银子。”

    朱由检的第二要点说完,许多官员都面面相觑,显然四万里省道的修葺是一个大工程。

    虽说这笔银子也就大明朝廷一年半的财政收入,但大明每年的财政结余实际上也只有一千万两不到,因此这个工程的支出,需要占据朝廷每年三分之一的财政结余。

    如果单单是以工代赈,梳理黄河,那么这件事情没有讨论的意义。

    可问题出在了这个以工代赈不是梳理黄河这种工程,而是修葺道路。

    要知道水泥路这玩意,百官们可早就看得清楚了,也都享受了马车在水泥路上行驶的舒适感。

    修路这种事情,本来就是惠利百姓,赚取名声的手段,更别提舒适感极佳的水泥路了。

    用这种东西以工代赈,拿给北方和两广、云贵、福建用,这在许多江南官员看来都是极度浪费的行为,因此在朱由检说完的瞬间,当即便有人站出来说道:

    “殿下、下官以为,水泥路应当用在更需要它的江南之地……”

    wap.

    /105/105951/28938757.html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