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是的。” 这个差异很小很小,如果不像陈诚这样把两张图片重叠在一起,根本发现不了。 在重叠图片的对比下可以看到,野生海水稻的根茎展开面积比特级稻多了一些,而多的这一些并不在冠根上,而是在很细微的侧根上。 接着,陈诚又调出来野生海水稻侧根在电子显微下的图片。 通过图片可以看见,野生海水稻的侧根上长了一些细小的须根,很细小,估摸也就μm级别。 “经过我的研究,这些细小的须根就是野生海水稻用来吸收矿物质的器官。也就是它们实现耐盐碱性的主要原因。”陈诚道。 曹老把身体凑近了一些,不可思议地看着图片。 之前他们一直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野生海水稻的遗传基因和杂交性状上,并没有对植株本体关注太多。 “所以我们要找的不是他们耐盐碱性的特性,而是找它们侧根上生长微小根须的特性?”曹老所有所思道。 “是的。” 曹老不愧是曹老,一下子就看出来了陈诚的意思。 也就是说他们之前对野生海水稻的多次选育过程中,有可能选择了一条岔路。 不能说错路,因为目标都是一致的,都要实现杂交水稻的耐盐碱性。 只是曹老他们团队只关注到了显眼的特性,没有关注到影响这个特性背后的因素。 而陈诚因为之前在搞超级脲酶微生物的时候仔细观察过秋大豆的根茎,所以昨天才突然发现了这个细微区别。 曹老道:“可问题是即便是不断选育出根系发达,细小根须多的野生海水稻后代,也只是加强了它的耐盐碱特性,并不能解决口感差和产量低的问题。” 陈诚坐直身子,把双手枕在脑后。 “我的目标是解决口感差和产量低,并且还要进一步提升耐盐碱特性。” 曹老看向他,眼睛里闪过一道亮光。 这个他才认识几天的年轻小伙子,表现出来的专业性已经屡屡让他惊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