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方丈则传音给李尘道:“佛子果然和我佛有缘,一句话便让许多弟子顿悟。” 李尘站定在方丈一侧,装模作样地回礼。 接下来,这一场辩法开始,李尘一开始听得十分认真,时间一久才发现不是所有人都如玄立和方丈在佛理上的境界,这些人的许多说法,在李尘的耳朵里就像小孩儿的咿呀学语,最多只是自己揣摩佛理三五天的程度。 玄立曾经说自己在佛理上的天赋绝佳,这一刻李尘也信了,他甚至也隐隐有了一丝想法,难道说自己真的是天生佛子? 时间越来越久,殿内对于佛理的辩论终于加深,从一开始的弟子辩论,到最后的长老出面,甚至方丈也开始发声。 那些站在后方的弟子,一开始还若有所思,到后面已经无法理解,甚至不能明白每一句话所代表的深意。 李尘注意到每一个人的神色,到了现在,除了玄立以外,所有弟子的脸上只有麻木和迷茫。 到最后,每一个问题抛出去,只有寥寥三四人能够回应。 其实所谓的佛门辩法,大多是在讨论人物和这个世界的几重关系,在这里面又可以分为几个大类:第一个,心身关系;第二个,色空关系;第三个,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李尘曾经一直因为自身和这个世界的矛盾而痛苦,心态最后又因为自身本体的心身关系而执着,这就是那段时间他戾气深重的原因,也叫做业障。 大殿里,剩余几人的辩法越来越激烈,如:“真如自性是否真的存在呢?如果说真的存在,那就说明还有假如自性,同时也就存在了中见自性。佛门有大贤曾经说过:一个人你在他前也只能看到正面,当你转他后边只见背面,当你从他的天空向下看,前后中都见半,所以一切不过是角度不同,妄议其中任何一种的存在,都是十分狭隘的。” 一长老回应:“你为什么一定要用世俗上的事情去揣测真如自性呢?先贤所说的未必是对,就像世尊也曾经说过,我等所见的未必是真的,你所没有看到的也未必是假的,我等修行的目的,绝不是让自己的慧根停留在凡夫俗子的境界,否则又怎么能理解不可思议的真如自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