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刘洪沂之死-《唐枭》


    第(2/3)页

    “不会是刘洪沂的引诱之计吧?”令狐婉儿一惊的猜度。

    东川军节度使,怎会莫名其妙的召回刘洪沂议事?

    一往坏处猜度,令狐婉儿更不敢追杀,继而轻叹:“刘洪沂走了,或许能够安分一段时日。”

    ......

    五尺道,狭义而言是指戎州豆沙关的一段险路。

    广义而言,是指北起豆沙关,南达曲靖,途径大关,邵通,鲁甸,宣威等县,长达两千里,行商称之为石门道。

    五尺道修建于秦始皇时期,属于官道,表明南诏部分地域,曾经被秦朝纳入统治版图。

    但由于秦朝二世而亡,征服之地归治薄弱,很快又被蛮族夺回统治权。

    因此南诏地域,受到汉文明的影响不大,俗称不开化。

    东川军牙将杨云海,奉命率领一千新的东川军去往洱海。

    离开梓州,一路平常速度行军,抵达戎州,走过一夫当关的豆沙关,进入五尺道,踏足南诏地域。

    一路走过大关县,抵达邵通驻扎,等候下一步行动。

    邵通古名朱提,三国时期诸葛亮兵出豆沙关,征服南诏地域,那时候南诏地域名称南中,在昭通设置朱提郡统治周遭县治。

    诸葛亮征服南中之后,并没有采取大力开拓的长远措施,只管压榨盘剥南中蛮族,强征南中大量丁壮和资源补充北伐。

    压榨统治造成南中蛮族水深火热,频频造反,蜀国出兵频频镇压,结果陷入两败俱伤。

    可以说诸葛亮征服南中时期,不但没有播种汉文明,反而加剧蛮族仇恨汉人,以至于之后的汉人朝代征服,都会遭到蛮族激烈顽抗。

    轮到韦扶风进兵南诏,正逢南诏元气大伤。

    南诏的内部权臣与皇族对立,经历过穷兵黩武的战争,遭受过大唐反扑,高骈的残酷杀戮,韦扶风属于趁虚而入。

    昭通地处金沙江下游沿岸,属于南丝绸之路的要冲,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刘洪沂回归,必经邵通。

    昭通距离洱海两千里路程,刘洪沂一行十一骑,六日就赶到昭通。

    风尘仆仆,人困马乏,一是途中危机颇多,二是刘洪沂归心似箭,他憋屈,心急。

    抵达昭通,立刻被杨云海布下的巡哨遭遇,被引路抵达营地。

    杨云海得报出迎,军礼恭敬拜见刘洪沂。

    “本军让你莫要回头,你胆敢不从。”刘洪沂在营门外恼怒斥责。

    “大人,非是属下不从,是节度使大人定下军力轮番去往洱海,有财大家发,属下率领的都是新往兄弟。”杨云海恭敬辩解。

    刘洪沂愣怔,扭头吩咐一声,四个属下下马,进入营地,片刻后回来,禀告确实都是新往的东川军,没有川南军混杂。

    杨云海说道:“大人一路劳顿,先留步好生休息,明日属下继续启程。”

    刘洪沂想一下,点头下马走入营地,杨云海安置最好的居处,食物,热水洗澡。

    刘洪沂虽然警惕,但是一路劳顿,吃饱之后,让属下找来一些东川军,亲自仔细询问之后,才敢放心的休息。

    刘洪沂睡下,但还是命令属下三人一组,轮番在外警戒。

    入夜,三名属下分守一面,不敢懈怠的望着动静,看见一队队士兵巡营,没有接近他们的居处。

    只是放哨者想不到,一队队的士兵巡行中离开,另有一队队军力进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