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三章 一指,制衣-《大乾败家子》


    第(3/3)页

    问题又越界了。

    正当他认为,今晚关于董家制衣行的问题,可能交流不下去时,唐清柔主动开口反问他。

    “秦公子问了制衣行这么多事,你是打算开制衣行?”

    “嗯。”

    秦小满不假思索地点了点头。

    兵马未行,粮草先动。

    他之前让李大福南下出蜀,沿途收集鹅绒鸭绒等物,又让来福叔买了二十万匹低级丝布。

    就是在做这个准备。

    “那你不想知道,大乾军服的制衣标准吗?”

    唐清柔一脸期待地望着他。

    这番问话几乎是明示了,秦小满心中一喜,嘴角微扬,忙不迭地点头如捣蒜。

    “还请唐姑娘快快说来,我洗耳恭听!”

    他倒想知道,唐姑娘是如何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察觉出董家制衣行有问题的。

    这是他抓住董家制衣行把柄的重要线索。

    “军服的制衣标准,春秋讲究耐用、夏时讲究透气、冬服注重保暖,满足了这些条件,布料选择都是依据衣行市价浮动,选择合适的。”

    唐姑娘的话,让秦小满感到意外。

    “也就是说军服的制衣标准其实只有原则没有标准?”

    那这其中可操作的东西就多了。

    市价浮动……像董家当初想要掌握再生稻似的,和其他粮商联手涨价,再以当时的价格上报朝廷,采用次布来制衣,转头卖高价。

    欺上瞒下不说,哪怕东窗事发了,远在京城只要一句“不知情”,就能把一切责任推得干净。

    “也不能这么说,反正验收时还要再核查账目,并请专人检查衣物状况。”

    唐姑娘生怕他误会,急声解释。

    “比如冬服,要做两层面子,其中夹着芦絮不说,北境严寒还要再外面添一层厚夹层,假如不耐用的话,初冬时节穿上身,等到寒冬便不暖和了自然是不行的。”

    剑南道一带气温比北境高很多。

    寻常人家过冬的衣物,有些人只靠芦絮便能挨过去,或者衣服里套个厚夹层。

    厚夹层一般都是用上等的粗麻制成的厚布,虽说穿上去很有负重感,但比填充芦絮更能抵抗严寒。

    双管齐下,只要董家制衣行心不是黑的,既能赚钱又能交差。

    “朝廷对戍边的将士倒是不错。”

    秦小满真心地称赞着。

    按照剑南道的市价,这样一套兵服配置下来,算上运输费用,少说要五两银子起步。

    每个新入营的将士能得到两套这样的军服,抵抗寒冬绝对没有问题了。

    “以前只有一套,磨烂了再用下脚料补上,可补的面料哪有原来的好?将士们不免有人因此遭受冻伤。”

    唐姑娘脸上浮现出心疼之色。

    /91/91872/28972849.html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