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考什么不重要-《洪武生存指南》


    第(3/3)页

    但,至少未来十年,甚至二三十年,这个极限,是到不了的。

    随后还有一件事。

    关于科举。

    说起来,老朱去年就让中书筹备科举的事情,但直到朱塬出现之前,一直都没有具体执行。

    老朱对人才的重视,众所周知,母庸置疑。

    不过,之前了解过历朝的科举制度,老朱大概本能地就觉得其中有问题,最直接一点,他觉得,通过那些个考试,作诗啊经义啊,其实并不能得到他想要的人才。

    不得不说,老朱的感觉是对的。

    后来一些人总是张口就来,说什么老朱让刘伯温创立了八股文,导致明清科举制度的僵化。

    其实是扯澹。

    洪武一朝,老朱一直都不太重视科举,原因就是,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他总觉得传统科举有问题,挑选出来的人才要么迂腐陈朽,要么夸夸其谈,总之,都不善实务,因此更倾向于举荐,以及,通过国子学专门培养自己想要的人才。

    明清科举制度僵化,是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的。

    朱塬的出现,让老朱打开了思路,因此才决定提前好几年开始科举。

    近期事情已经定下。

    第一次科举,打算放在九月份。

    老朱已经颁布诏令,让各州县官员推举人才赶赴金陵参加考试。

    还是推举。

    当下还没有一级一级往上考核的遴选制度,各地的读书人,或主动,或被动,经过当地主官审核,确认有学问的,开出凭据,送往金陵。

    再然后,就是具体考什么。

    老朱因为朱塬打开了思路,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还是不太具体,于是最近一封来信,让自家宝贝二十三世孙帮忙参谋参谋。

    朱塬的思路很明确。

    考什么不重要。

    甚至,这次科举也都不重要。

    重要的,还是考试之后,对人才的进一步培养。

    朱塬同样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因此,这次考试,在朱塬看来,实际上应该作为一次初选。

    大明当下最需要的就是识字的人。

    没错,识字就行。

    当然了,如果真得只是识字,也决不能给予太高的官品。

    最近不断总结,虽然各种条条框框,但核心只有两点。

    第一个,礼。

    传统儒学肯定是要考的。

    朱塬没有几百年后一些人恨不得把传统全部推翻的想法。

    比如一个,孝。

    记得曾经有过一个思路,外国人没有孝顺父母的观念,孩子长大后都独立生活,父母也不会索求什么,老了就自己去养老院。因此,中国人崇尚孝道也是错的,是封建糟粕,应该摒弃。

    要不然,人家外国为何强大呢?

    因为强大,一切都是对的。

    因为积弱,一切都是错的。

    且不说这是不是事实,朱塬对此的态度是,能说出这些论调的人,肯定是没爹生没娘养。

    总之,礼,绝不可废。

    第二个,就是实际的学问。

    当下的学问人会主动涉及此类,肯定不多,朱塬给出的建议,提前把《数学基础》发下去。

    至少,数学一定要考。

    而且按照朱塬给出的新式数学来考。

    不愿意积极接受新式学问的,刚刚好,也就不用想着鱼跃龙门了。

    再然后,将来选出了人才,再按照朱塬当初提供的那份书单,或者,还有近期一直在编写的各种教材,对选出的学子进行至少一年时间的培养,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官职。

    还有一个,年龄的问题。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这是传统的‘不孝有三’。

    朱塬比较重视的不是那个‘无后为大’,而是另外一个,‘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因此,这一次,也绝对不能再出现六七十岁还在不停考试的老童生老秀才。

    既然又有‘三十而立’之说,朱塬就给出了一个科举的年龄上限,30岁。

    当然,这是之后。

    当下新朝初立,对人才的需求很大,年龄暂时不做限制,但,必须早早地把规矩立起来。

    洪武生存指南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