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舆论碾压-《万历佑明》


    第(2/3)页

    原一魁被充军流放,其子原元荣则上疏请代。

    朱翊钧当即御批不准,言孝不能代忠,礼不可乱,只以洪恩赐原元荣随同其父去奴儿干。

    原元荣接到圣旨后张大着嘴,半晌没回过神来,他没想到皇帝不吃这一套。

    不过,原元荣的行为倒也获得了很多官僚的同情,一时间许多官员纷纷上疏,言原元荣孝心可嘉,朝廷如此处置太不近人情,会令天下民怨加深,更会堵塞言路,使官不敢言。

    不过,这些上疏的官员皆纷纷被革职。

    政治这东西本来就是有我无你,中央朝廷的朱翊钧和执政不可能允许底下的官僚们跟自己对着来。

    张文熙的自辩奏疏没多久也送进了京里,申时行票拟处理意见时也表示相信,且反将陈烨贬外调为东瀛按察佥事,其实就是贬官流放。

    毕竟京官外调为关内地方官都算是明升暗降,何况是出海去东瀛任按察使佥事。

    凤阳的官绅豪右们,对此自然是大为失望,开始在民间小报上和日常言谈中表现出对陈烨、原应魁等的同情心。

    只是他们也只能如此做,而也不敢真的对抗朝廷,倒是于民间更加变本加厉地编造谣言抹黑起张文熙来。

    不过,只是很快他们就发现,民间登载官绅役使营兵情况,和营兵百姓口述士绅擅自抓捕兵民役使,乃至不少官绅宦游到哪儿就到哪儿抓捕役使兵民,进而导致许多兵民被打死打伤,乃至妻女被奸淫的小报也开始大量出现。

    甚至,这类小报数量远远盖过了抹黑张文熙的小报揭帖数量。

    淮安、扬州这类大城几乎处处都有空白处贴有这类小报揭帖。

    更甚至,还有不少小报直接堆放在人口稠密处任人自领或由小孩发放。

    这些其实是朱翊钧让锦衣卫这么做的,为的是能先混淆舆论,进而再纠正舆论。

    即先揭发士绅地主的欺压百姓的黑料,再让天下人,在观点对立的两种舆论中开始学会思考,进而使舆论能真的变成,一种对官僚的监督,而非成为官僚们尤其是文臣官僚的一种喉舌。

    自将作寺研制出轮转木制铅字印刷机后,大明朝廷官方的印刷技术自然是大幅度提升,印刷速度也快了许多,所以在舆论战方面已经更具备优势。

    何况,朝廷官方本身就在财力人力方面更强。

    再加上,负责这事的锦衣卫在被张敬修整顿一番后执行力也比之前强了许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