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问生产队借钱-《从平凡的世界开始当农民》


    第(2/3)页

    能不能借来两说,关键要让人知道。

    “你这怂货,真让我没话说……给你当个媒人我是掉兜里了。谢媒礼还没吃到嘴,反而要往里边搭钱。这样吧,生产队借你五十块,我家再给你弄五十。剩余的,你要问别人凑了。”

    王连顺之所以主动借钱,一方面当然是看着王满银收心了。另一方面还是这小子开着代销点,也不怕还不上。

    “太谢谢了,连顺叔,到时候谢媒礼我肯定给你弄个肥礼吊子。”王满银拍着胸脯保证。

    所谓谢媒礼,就是媒人管成一桩婚事后得到的谢礼。

    后世一般需要封个大大的红包,现在倒很省事,一块大肉礼吊子就行。

    “行,我到时候等着吃。”

    王连顺看时间不早,又交代几句离开。

    王满银原本以为自己借钱会很难,没有想到出奇的顺利。没多有少,去了三户人家,又借了八十块钱。

    等王秋生得到消息,还主动送二十块钱过来。说家里就这么多,如果等肥猪卖了,还能再借几十块。

    王满银真正感觉到,开个代销点给自己带来的便利。

    换做之前,借钱绝对不会如此顺利。

    不过凡事论迹不论心,无论如何,他都应该存着一份感恩之心。

    ***

    天还没亮,王满银就带着大黄出发了。

    和上次差不多的时间,他已经赶到米家镇外。

    照例先去鸽子市寻摸了一圈,很快找到一个卖棉絮的妇女。

    “大兄弟,你要买棉絮,要多少?”对方把王满银拉到一条巷子口,压低声音问。

    “两床的,10斤,有吗?”王满银现在也不差钱,对棉絮需求自然越多越好。

    那妇女犹豫一下,点了点头:“有,先说好了,两块钱一斤。10斤二十块钱,让我看到钱再说。”

    两块钱一斤,棉絮价格比猪肉都贵几倍。不过王满银早从前身记忆里得知,这年头棉票比布票更紧张。

    早先村里每人每年发2两棉票,现在改为4两。一家六口人,一年也不过分二斤多棉花票。

    所以妇女喊出的价格,真不算贵。

    至于对方要看到钱,王满银也没有迟疑,直接从兜里掏出几十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