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农历七月半。 烈日炎炎,蝉鸣声声。 虽然前段时间一场暴雨来势汹汹,但夏天天热,水分蒸发量很大。短短半个多月,罐子村周围台塬山峁上的庄稼已经开始曲卷着叶子,呈现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不过川道里墒势足,倒没受太大影响。 玉米高粱叶子一如既往的翠绿茂盛,齐刷刷立起青纱帐,也预示着今年将会有个好收成。 尤其那五十亩地的杂交高粱,更是非常喜人。这新品种没有传统高粱长得高,穗头却特别大,独杆直挺挺圆咕隆咚的膨起,碗口大一坨。 瞅着形势,就算没有宣传中那样亩产超千斤,估计也能达到四五百斤。 王连顺现在后悔的直拍大腿。早知道公社推广的杂交高粱产量这么高,当初应该多换些种子。 要知道,普通高粱亩产不过二百来斤,两者相差快一倍。 五十亩地,一季下来能差一万多斤粮食。 这不能全怨王连顺。 主要大家都被各种新生事物弄怕了,看不到好处前,没人愿意多种。另一方面杂交高粱的种子很贵,两斤半普通高粱才能换一斤。 也因为这些原因,今年石圪节各生产队杂交高粱种植都不多,基本在百来亩左右。 估计到明年,应该就会一窝蜂种植了。 从供销社送货回来时,王满银路过高粱地时,同样有些惊讶。 在后世时,各种高产农作物不断涌现,高粱由于口感的问题,农村已经很少有人家种植了,所以他对这个不了解。 不过不管怎地,对于罐子村社员们是好事儿。 挑着扁担到家,王满银直接进入空间,洗过澡后,又吃了个大甜瓜,才悄无声息返回外边。 回来前,他看到石圪节公社集市上有人卖瓜,正好弄几个放家里,等兰花回来吃。 其实他家自留地里也种了几棵瓜秧,不过还没到成熟时间。 略作休息,王满银开始挖蚯蚓喂猪,接着清洗小石头留下的尿布。 很快,又有碎娃登门卖东西。 王满银在家说起来挺闲,其实杂七杂八的事情也不少。 临近中午,村里广播喇叭准时响起。 先是前奏乐曲,接着播音员清晰的声音随风传来:“原西县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音……” 几天前,石圪节公社通往罐子村的广播线路已经架设完毕。木头电线杆从王满银家门前土路上经过,直连到大队部。 每天广播三次,早上六点半准时开播,中午十二点播到两点半,晚上七点开始。 一般先转播上边的广播电台节目,然后播放原西县新闻,同样形势一片大好。 最后各种文艺节目,也是社员们最喜欢听得。 接连听几天,连王满银都能够跟着哼两段了。 中午天热,自己一个人也不想费事做饭。他干脆弄了一把红薯叶凉调,配上凉玉米窝窝,圪蹴在场畔阴凉处边听广播边吃饭。 实话实说,广播用处还是挺大的。现在黄土高原农村绝大多数人家都没有钟表,平常主要看太阳判断时间。现在有了广播,大家都能知道具体几点。 顺便的,还能够听听天气预报。 只不过每次预报都不准……从广播开通到现在已经连报几次有雨,结果都没下成。 现在村里不少社员背地里暗骂“广播故意日哄人”。 除了转播县里的节目,石圪节公社的广播员偶尔也会念些稿子。比如几月几日在公社礼堂召开大队干部会议,或者某个村子出了好人好事等等。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