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天子有难 卧龙出声-《糜汉》


    第(1/3)页

    

    虽然已经是深夜,但是各位大臣好似早就预料到刘备会召集他们一般,所以在刘备的召集下,各位大臣很快就聚集到刘备的寝殿中。

    因为不是正经的朝会,所以在各位大臣到来后,刘备让各位大臣在寝殿中各自找一处坐席坐下。

    今夜刘备召集来的大臣并不多,都是在忠诚上或者智谋上值得他信任的人。

    丞相诸葛亮、尚书令刘巴、侍中黄权、益州治中从事杨洪等。

    在这些大臣坐下后,刘备便开口询问道:

    “今朕践祚,消息不过半月便可传达江东。”

    “诸卿以为,孤当如何封赏孙权?”

    当刘备问出自己的疑问后,他便看着在场的大臣们,希望他们能给出一个解决方案。

    而几位大臣在得知刘备的疑问后,他们便开始思考起来。

    在之前刘备为汉中王时,虽然说身份上与孙权已经有所差距,但是本质上来讲二人都是汉臣。

    所以在公安一战后,刘备与孙权再度成为盟友的关系,于情于理都说的过去。

    孙权心中亦不会觉得太过委屈。

    但是如今刘备践祚称帝,成为了汉家新的天子。

    天子是这世间的至尊,而孙权本来的名位不过骠骑将军,从名义上来说刘备现在是孙权的君,这样的身份差距两方就不适合成为盟友了。

    至少表面上两方的关系,不能以盟友的形式存在。

    这是大义名分的问题,丝毫马虎不得。

    但是从实际上来讲,孙权又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他在江东政由己出,所以一旦他得知刘备称帝的消息,心中不满是肯定的。

    当初孙权之所以会偷袭荆州,有个重要的原因是刘备成为汉中王,在身份上高了孙权一截,让他心中产生不满。

    现在刘备的身份可是不止高了他一截。

    而且按照今日刘备封赏诸将的结果,孙权原来的大汉骠骑将军都被刘备给了马超。

    依照孙权的性格,他心里能痛快才怪了。

    目前大汉所面临的局势是,北有死敌逆魏,东有态度可能会转变的“汉臣”孙权。

    其中逆魏是大汉的国仇家恨,两者之间的关系自然没有转圜的余地。

    而大汉一旦重续汉统,将来第一件要做的事,肯定就是北伐。

    唯有将北伐逆魏定为今汉的国策,才能进一步强化今汉的正统性。

    所以刘备问诸位大臣的是,他该如何封赏孙权。

    刘备的问话足以体现出他对孙权的态度,那便是优先以安抚为主。

    历史上刘备称帝后第一件事,便是率军东征,那是因为关羽的死让他失去理智,无论各位大臣怎么劝谏都没用。

    现在关羽活的好好的,荆州也没有失去,所以刘备的大局观还是存在的。

    而刘备的看法,亦正是目前大汉朝廷中大多数大臣的看法。

    在刘备发出询问后,益州治中从事杨洪对着刘备拱手进言道:

    “依臣之见,不如加封孙权为大司马。”

    当杨洪的建议说出来后,在场众臣的脸上浮现同意的神色并不多。

    这是因为大司马的官职,过于高了。

    在先秦之时,就有大司马这一武官的称呼。

    如黄帝时大司马容光,西周大司马姜子牙,齐国大司马田穰苴。

    从这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大司马便是等级非常高的武官称呼。

    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中央政府中设立太尉,不置大司马。

    汉承秦制,西汉早期在中央朝廷以太尉执掌大司马的职务。

    后孝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罢太尉,元狩四年始置大司马,以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功多,特加号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

    但那时的大司马只是加官,并无具体的印绶俸禄。

    孝昭帝时,霍光用“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的名义当政,形成“政事一决大将军光”的局面。

    孝成帝即位后,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政事大小皆自凤出,天子曾不一举手”

    自那时候起,凡是加官大司马的大臣,都自然拥有辅政之权,甚至有时在权力上与天子并无二般。

    东汉建立后,东汉官制基本沿袭了西汉末年的官制,大司马为三公之首,掌管军事。

    光武帝刘秀以大将军吴汉为大司马,以杜茂为大将军。

    很明显,这时候大司马已经不是加官称号,而是一個位次,权力都在大将军之上的具体官职。

    后来刘秀感觉到大司马的权柄过重,甚至可以威胁到天子的权力,所以在吴汉死后,刘秀将大司马改为太尉。

    到东汉末年时,三公已成为虚职,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位在三公、太傅、大将军之上。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