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章-《五代十国往事》
第(2/3)页
后来经过漫长的发展,有一支氏族的实力对其他部族呈现碾压级优势,于是「大选」就成了走过场,实权始终被其族人掌握,这便是来自迭剌部的耶律氏。当耶律氏的话事人传到耶律阿保机时,他干脆仿照汉制,建国称帝,契丹领袖也成了世袭制。这就是契丹发展过程中最大的一个隐患。
从太祖时期的「诸弟之乱」,到前文穆宗时期无休止的谋反,全是这颗种子结出来的瓜。
被契丹吞并的其他民族,在这些年里不断发动叛乱,比如经常内附中原的吐谷浑,再比如坚持复国的渤海人,还有大、小室韦等。每当辽国控制力衰落,他们就会发动叛乱。
而在契丹内部,特别是耶律氏内部,更是蠢蠢欲试,阿保机的弟弟、侄子、孙子几乎没有不造反的,而且基本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造反。
还别说一笔写不出俩耶律的宗室贵胄,横向对比同时期的中原,宗法制玩儿了上千年,还不是朝代更迭、异姓称帝?契丹人可以骄傲地对汉人说:「还是俺们实诚,起码是一家人争夺家产,耶律氏内斗,不像你们百花齐放,八姓十四帝……」
汉人则可以回怼一句:「牝鸡司晨,可乎?」
这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显着区别之一,即女权。在农耕文明中,女性通常没有社会地位,只作为男性的依附,而游牧文明因其生活方式的原因,女性掌握着比农耕女性更多的资源分配权,真正做到了「妇女能顶半边天」,她们是创业团队的合作伙伴,与男性的关系是合作而非依附。比如「断腕太后」述律平,她有自己的军队,战斗时披坚执锐,在战场上亲手杀过敌人,也生擒过敌方将领。
在创业之初,后族的彪悍为团队带来了增益,然而却也是另外一个隐患——后宫干政。还是以最具代表性的述律平为例,正因她拥有强大的实力和对团队卓越的贡献,她对集团内部的影响力也是撼天动地的,接连与「帝党」
、「太子党」、「太宗党」争权夺利,一直到了「横渡之约」,畸形的「世宗党」才算把「太后党」彻底铲除,消除了述律平对辽国的操控。
而在穆宗之后的景宗,辽国同样是后宫掌握实权,庆幸的是掌权的这位「萧太后」不是慈禧太后。她让辽国起死回生,这是后话。
简单说,集团内部在利益分配问题上的分歧被早期过量的收益所覆盖,大家没有必要内耗,各势力之间虽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却也能相处融洽。当外部的补充无法满足内部需求的时候,各派势力为了保住既得利益而不得不内卷,提出要重新审视利益分配机制或份额。
也就是说,当集团进入第二阶段——对外拓展停滞、利益增量不足,资源进入存量博弈阶段时,内部的分歧就会开始凸显。
太祖依靠耶律氏各大贵族和述律平等势力,建立辽国,在不断的开疆拓土过程中,太祖的威望达到巅峰,他的地位无可撼动;太祖死后,述律平努力维持,使集团依靠惯性向前发展,但这期间也夹杂着述律平对个人利益的争取,并极大伤害了其
他贵族的利益,于是以「太宗党」为代表的小团体开始挑战述律平的权威,辽国的内忧逐渐显现;
到了世宗、穆宗,随着述律平的倒台,辽国集团内部再也没有一派对其他派别具有碾压性优势,大家势均力敌,摩擦冲突不断。
这就是大势所趋,这就是所谓的「国运」,非人力可为。在这种大环境下,即便是唐宗宋祖也难有回天之力。
世宗想试试,于是不到三年就被杀了;穆宗看透了事情的本质,选择了躺平,「我不管了,你们争吧,争出个结果通知我一声就行。我不妨碍你们任何人。」所以穆宗如此昏庸、残暴、长期旷工……居然能在位长达18年,最后还是被「小人」意外杀死,而不是被贵族们造反推翻,如果穆宗不是那么作,起码别嘴欠,也许还能多活几年。
如果非要往穆宗脸上贴金的话,那可以说他做到了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如果把世宗的「有为」和穆宗的「无为」放在一起来比较的话,就非常明显了,「为」与「不为」其实就是对利益蛋糕的染指与否。世宗想分蛋糕,就***掉;穆宗懂事不碰蛋糕,也就可以苟活。
另外,如果再把辽景宗——或者说「萧太后」放进来对比,就更能说明问题了:穆宗遇弑后,辽国进入到景宗朝,由萧太后执政,孱弱的辽国在短时间内满血满buff原地复活,宋辽立刻攻守互换,大宋从此不敢谈论「北伐」。
也就是说辽国只是忙于内斗,综合实力并未衰减,等角逐出一个大家都信服的话事人后,辽国就还是那个辽国。
再比如穆宗虽背负残暴嗜杀之名,却只杀无关痛痒的「小人」,以及没有背景、没有靠山的政治边缘人物,而能牵扯到派系利益的核心人物即便造反,也只是「下不为例」的批评教育,他实在不敢得罪任何一个势力。
辽国的水太深,穆宗把握不住。
有人也认为,这种压抑的氛围也是造成穆宗心理扭曲的原因,所以穆宗在初期较为克制,而越到后期越喜欢杀人,手段也越加残忍血腥,这就是长期压抑的结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