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世上坚定者少,摇摆不定者多。 裴宣机又喝下一口茶水,“等他们遇到了那些不公的事,或许就会坚定许多吧。” “县侯呀。”裴宣机叹道:“在下可一直都按照你的要求在办事,推翻世家的大业太难了。” 也有可能给了两册狂人日记之后,他们就会抛之脑后。 裴宣机一直坚持广泛传播的方式,一直在各个寒门士子走动,结交各路有志之士。 世家如今虽说还庞大,但今时不同往日。 还有朝中要推行科举制这个重要的关口。 这是大好的机会,错过这个机会不知道要再等多少年。 在酒肆里喝茶难免会引起不少人的目光,裴宣机注意到这些目光只好讪讪一笑,便匆匆离开了。 他回到自己所住的官驿,因身上有太府寺的关文,每每去一个地方都可以住在官驿。 裴宣机将今日的进展写下来,要将这书信送去骊山。 伙计端着一些饭食进入房间内,“客人,听说今天潼关有个游园大会,许多人都会去,还有一些和尚呢。” 裴宣机将自己写好的书信折起来放在一旁。 伙计还特意看了一眼,“这是骊山纸吧。” 在驿馆的伙计通常接待朝中官吏,接触的人不是勋贵就是官员,纸张笔墨这东西虽然名贵,他见过的也不少。 也就是每一次县侯回信的时候,总是会带来不少的纸张。 现在在一个盒子中还放着许多的空白纸张。 等着这个伙计离开之后,裴宣机才吃眼前的饭食,每一次送信都是让官驿的人送去。 而县侯的回信都是让那些卖红烧肉的人送来。 虽说不清楚县侯与这些卖红烧肉的人有什么关系,而且不论自己在何地,这些人总是可以找到自己。 裴宣机隐隐有一种感觉,倘若自己有一天会有性命之忧,只要找到卖红烧肉的人,就可以保护自己。 况且自己现在所做的事情,若是被那几家大族知晓,说不定他们会痛下死手。 为保全自己裴宣机心中这般打算着。 翌日,裴宣机又去田地里记录作物的情况,潼关的县丞也都知晓了,朝中太府寺派人来了潼关来察看作物的生长情况。 这里的县丞对裴宣机很客气,裴宣机现在就算是没有正式官职,他们也不敢怠慢,太府寺卿是当今新晋的县侯,那个传闻中的张阳。 他们捧着裴宣机还来不及。 人在潼关查阅作物的耕种情况,记录各地的粮食与产量,这都是表面上的事。 这些县丞与地方官吏都不知道裴宣机还有另外一个目的。 关中正是春日,辽东还是一样寒冷。 张大安养起了小胡子,当初来辽东还是显得生嫩的脸,现在神情坚毅许多,他看着信件低声道:“兄长如今成了太府寺卿,还要管着作物的耕种,辽东也该出一份力才是。” 经过这三年以来的治理,辽东开垦田地,将农户重新入户,现在的辽东早已不是当初荒败的景象。 温挺听父亲温彦博的吩咐,来到辽东助张大安,完成大计。 去年冬天到了辽东,温挺走了辽东许多地方,而且也看了许多地方的进展。 张大安确实一直都在建设辽东,而且这三年以来已经有了不小的成果。 尤其是田地开垦,借着运河将多余的粮食运下去,如此竟能让辽东富裕不少。 父亲说得不错,那骊山的县侯可靠,至少有些事情他不是嘴上说的,而是切实在做。 如今张大安既是礼部的侍郎,又任辽东长史,在辽东郡守一直没有任命的情况下,他能够总揽辽东事宜。 温挺不懂太府寺的事情,他也不关心,只是言道:“张侍郎,家父此生心愿便是收复辽东,不知道张侍郎何时派兵拿下高句丽。” 张大安闻言笑道:“李义府作为使者一直在高句丽王室,你且放心,昨日来信说是渊盖苏文已经在召集人手了,高句丽的宫廷之变已是箭在弦上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