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无头苍蝇-《创业几何》

    这是个好的年代,也是糟糕的年代,至少不是草莽英雄横出的改革开放初。如果你想体验落魄的滋味,欢迎来创业,实现落魄的成功率近100%。

    2015年初夏,项目系统beta版本已经上线,我们急需获取客户。

    但是账上并没有多少资金,依靠电商获利的方式勉强维持公司日常花销,如果投入到系统的运营上,则是杯水车薪。

    鲜有人像易趣网的邵亦波那么幸运,生有优渥的家境,又有神童美名加持。初次创业时,商城刚上线时,没资金没客户,业务无的放矢,然后幸运之神准时降临,国际资本主动上门,硬生生的烧了千万级美元,企业名气便扶摇直上。

    我们想了许多方式,包括去做一些主业外的业务,来养活自己的平台。我知道曾经走过的这条路,很可能还是错误的。

    这些教训是痛苦的,如果你决定了去创业,又没有邵亦波、马云、张一鸣他们那样的出身或者学历,建议先去做点垂直赛道的事情,或者做点生意(不同于真正的创业),先积累足够多的启动资金。如果已经在创业路上了,建议每天关注下你的现金流,在昂首阔步展现你的情怀前,先守好企业的现金池。

    相当多的重量级企业家创业初并不擅长营销,甚至毫无生意头脑,所以常人就不要期待学习他们那样的路子,一旦资金链断了,结果就是你数年的心血毁于一旦。现在国家法治体系已经非常健全,虽然“他们”说现在创业成本低了、经营有保障了。事实是,即便创业初期,你也会面临各种法律和道德层面的“压制”,因为只要你翻看下那些曾经光鲜的企业家的发家史,总会惊讶到掉下巴(再也合不上)。

    有位朋友给我电话,说他跟钱通资本的李总创建了一个p2p平台,问我是否可以一块搞点事情。或许那是个填实荷包的好办法(后来听说朋友的确买了豪车),我对此提不起一丝兴趣,所以我跟李聊完便离开了。

    接着,省某商会秘书长驱车杀到了我老家,那是我大学毕业时结识的忘年交,我无法拒绝。他希望我能帮他们运营一个行业类交易平台。这是我比较认可的一个项目,发起方有优质的资源和实力,我加入了。

    在数月研发和数据填充工作后,他们搞了个阵仗很大的发布会(我突然有了game-over的预感),仅仅一个月后,朋友告诉我,资金方决定不再投入了。我坦然接受这个结果,因为我知道所有的参与者对于这个项目并没有“真爱”。

    短短半年,我尝试了不少的赛道。夏末,一位经营电动单车加工厂的朋友拉着我天马行空了一番,他想做一个像小牛一样的电动车品牌,理由是传统电动车厂商竞争太激烈、利润太薄(这个理由有些空泛而牵强)。

    我对电动车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做了大量的调研。首先,这个行业的体量和发展潜力足够大,玩家还停留在行业早期的思维模式,上游供应商的管理者大部分年纪偏大、思维固化。其次,已经有小牛这个新玩家证阴了行业创新的可行性,我们只要坚持科技和互联网的基本思想,找到合理的切入点,差异化产品和营销,就会有机会。而且,创始人拥有充足的从业经验和行业认知。

    我给发起人讲述了我所思考的一切:企业愿景、经营模式、团队组织、产品规划、营销思路……然后,对方投入一些启动资金,约定了股权结构和职责。

    很快资金就捉襟见肘了,对方答应补一些库存的旧款产品作为运营投入——这奇葩又可怜的决定或许注定了失败结局。

    我不得不在营销和产品两个方面来回切换脑回路。由于人力有限,我亲自跑到市场的一线参与了促销活动,消费者异常活跃,我看到他们眼里有期待的光芒。这促使我坚持了下来,晚上我还在努力设计新款的产品——或许你觉得这有些撤x,但是我确实这么做了。

    因为我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做一辆百姓买得起的真正的智能电动车,这是我兴趣的使然,远远超越可金钱本身。

    毋庸置疑,这糟糕的一个个结局并不完美。我损失了很多时间,但是没有收到多少回报。

    这一年许多朋友在努力上班赚钱、买房,数年后习惯了新的打招呼方式“你的房子翻倍没?”

    而我却是家徒四壁负债,已经负债累累。家人对我积压了越来越多的抱怨,爱人也时有哀叹:那些薪资不到你十分之一的朋友都买房了,你呢?为啥就不能好好去上个班?你到底要什么时候才能赚钱,我们要再过多少年才能有稳定的日子?

    我是万众创业大环境里的“幸运儿”,我痛苦也是应该的。我看过许多真实的创业案例,那些已经拿到了a轮甚至b轮次的创业者,才刚刚脱离温饱线,曾经《创业邦》评选出的中国30位创业新贵,其中一位创始人在北上广生活,尚拿着4万元的月薪,而他们聘请的coo却是行业标准的200万年薪。

    没有投资人会可怜你的付出,如果你能坚持到卖股权那天,已经是最幸福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