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李岩的迷惘-《大明末年:我的快乐奋斗史》


    第(2/3)页

    所以他的想法还是像明太祖做的那样,“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才是赢得天下的根本。

    再往前回想,李岩更是内心苦涩,充满矛盾。

    他本是天启年间的秀才,原名李信,其父亲李精白更是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

    崇祯初年在魏忠贤逆案中父亲被定以“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的处罚。

    在明末官场中,这其实算不了什么,官场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因此,其父李精白在家乡的名声并不坏,虽被削职为民,但李家仍是杞县的数一数二的乡绅财主。

    李信生性慷慨豪爽,常常周济穷人;又爱打抱不平,伸张正义。

    他的性格不像官绅家族的读书人,反倒像一个江湖侠士,很喜欢结交朋友。

    所以,李信在杞县名声很好,百姓都称他为“李公子”。

    成家后,娶了汤氏,汤氏出身于杞县豪门之家,知书达礼,贤良淑德,是一位美丽的大家闺秀。

    于是,整个杞县传言他是一位“有文武才”、“好施尚义”的知识分子。

    可是,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一个玩笑,让他一辈子的命运来了个大转折。

    由于天下大旱,再加上朝廷加税,百姓无以为活,纷纷铤而走险,揭竿而起。

    在连续不断的天灾人祸打击下,河南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杞县县令仍然在不停地催征钱粮,百姓苦不堪言。

    李岩无奈,取出家中存粮三百余石去赈济灾民,可在天灾面前这也是杯水车薪啊。

    他去劝周围的官绅地主捐粮救老百姓,可是被拒绝了。

    但是,他的好名声在穷苦百姓和义军中传遍,甚至杞县四周的县城也有耳闻。

    接下来,他的义名被义军中的红娘子得知,他被红娘子劫持到了农民起义军中;

    在同情农民的情况下,李岩竟然糊里糊涂地加入了农民起义军。

    但是,这是一条没有回头的路!

    事后,他有些后悔,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在官府看来,这是在造反;

    在官绅地主看来,自己背叛了他们,就是在做贼,做丢人现眼的事情。

    为了不让祖上和家族丢脸,他原名李信,后改名李岩,并脱离了家族。

    加入农民起义军后,刚开始,他提出了很多好建议,屡次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假行仁义,禁兵淫杀,收人心以图大事”。

    同时,在宣传方面,李岩也提出了如今民间广泛流行的传言:“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

    还编出童谣:“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等。

    这些很多建言都为李自成所接纳;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与农民起义军的蜜月逐步结束;

    农民起义军内部,很多的将领逐渐不喜欢李岩。

    一方面,每次开会,李岩都要提一些限制大家行为的规则,比如说不要杀俘虏,善待官绅、地主、不要杀人放火、抢劫掠夺;

    另外一方面,他们也看不惯李岩待人接物方式,总觉得李岩看不起他们这些泥腿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