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退股承诺书-《明皇子高爔传》


    第(2/3)页

    可不是吗,连烧圣旨这样的“小事”,都被大明的一个读书人知道了,要么大明的间谍太厉害,已经潜伏到瓦剌最高领导人的身边,要么就是瓦剌内部有“瓦奸”。

    “马哈木,若你只是商团首领,怎么敢事事自作主张,而不经唐古特同意?比试开始前,我要求‘允许我大明商人不受限制地进入漠北,公平自由地购买瓦剌最好的马匹’。这样的大事,事关大明和瓦剌两国骑军的战斗力,你却轻易地开口答应,连唐古特的劝说也不听。除非‘木斯臣’是大汗,否则还有谁敢如此?”

    高希的一番话说完,马哈木已经没有了脾气。

    他向永乐皇帝跪下,说道:“大明皇帝在上,顺宁王马哈木,拜见!希望陛下,饶恕我的欺瞒。”

    “马哈木,你的罪,何止欺瞒一项,过几日朕再审你。拿下!瓦剌使团回会同馆思过,无朕旨意,不得踏出会同馆一步。”

    永乐皇帝话一说完,几个金吾卫军士冲入校场,将马哈木五花大绑捆了一个结实,押走了。

    全场爆发热烈的掌声,随之高声叫喊道:“高希,高希”

    马乐、黄翰和其他一百多名“准进士”,还有不少金吾卫的将士,拥过去,将高希托举了起来。

    就和后世一样,他们欢快地叫喊着,一次又一次将高希抛向蓝天。

    观礼台上,杨士奇靠近永乐皇帝,呈上了本科前十二名士子的名单。

    钦点状元的事,至此似乎再无悬念,一切都已经水到渠成。

    “陛下,我看今科状元,非高希莫属了。”

    永乐皇帝笑而不语,他接过随侍太监奉上的朱笑,在高希和马乐的名字上,都画上了红圈。

    “陛下这是?”

    “都是状元!”

    永乐皇帝原本确实是想偏袒高希,但他没想到一场演武,竟然将化名潜伏到京师的瓦剌大汗马哈木挖了出来。

    凭此功绩,点高希为状元,谁都不会再说什么!

    实际上,点状元事小,无意中捞出了瓦剌头子马哈木,这才是大瓜。

    永乐皇帝虽然不至于天真地以为,“抓了马哈木,就能让瓦剌停止骚扰大明边境”,但至少可以让瓦剌内部乱上一阵。

    再有,马哈木这一年多来对大明的不敬,在边境上的各种小动作,这次可以一并算总账,以儆效尤。

    但大臣们千算万算,也不曾料到,永乐皇帝大笔一挥,一下子点了两个状元。

    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中国科举史上,有过不少“双状元”的故事,但实际上都算不上是“一科双状元”。

    比如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有一对叫宋庠、宋祁的兄弟同科应考。

    先是弟弟宋祁殿试发挥出色,被十四岁的宋仁宗点为状元,哥哥宋庠为探花。

    但那时候宋仁宗还没有亲政,实际执政的是章献明肃太后。她认为,弟弟排在哥哥前不合适,就重新点了哥哥宋庠为状元,弟弟宋祁却被排到了第十名。

    严格来说,这并不能说是“一科双状元”。

    而永乐皇帝在此点的双状元,是货真价实的双状元。

    高希和马乐,两人的文章不分上下。

    论廷对,高希其实是和永乐私下开了一个小玩笑,算不得廷对。但高希对于朝局的看法、大明内外形势的分析,永乐皇帝、朱高炽、杨士奇多有领教,已经不需要靠殿试时的廷对来考察。

    马乐却是临场发挥,举止得宜,话不多,却都能说到点子上,殊为难得。再看马乐的殿试策问,那真是气象万千。公允地说,要超过高希那篇策问一些。论事更触及根本,论理更鞭辟入里。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高希那篇策问,是马乐在真实历史中,临场殿试时写出来的文章。

    而在穿越者高希的扰动下,马乐已经提前练过了这个题目,殿试时不过是将之前练得最满意的那一篇,再临场锦上添花一翻。

    这当然也比临场发挥写得更好,黄翰也是属于这种情况。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