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李东阳走出来道:“臣认为,如今当以固守偏关为主。” “为何一定要固守呢?”朱祐樘质疑道,“死守边城,鞑靼总会进犯,以偏关目前的局势,进退维谷,难道要丧失偏关驻守,而令鞑靼有机会长驱直入?若死守,以何为守?” 朱祐樘又说出了他心中属意于主动出击的原因。 偏头关的确是不太好防守,而且现在草原上各部族因为生存问题,除了完成内部兼并,就是不断袭扰大明的边关。 说白了都是为了活命。 偏头关靠王越的威势镇着,一直没出事,难道把朱凤他们调过去,一定能管用? 既然守的话漏洞百出,还不如把战略调整为主动出击,把可能会出现的战场,从偏头关挪到草原腹地,至少也先挪到河套地区,比如说鄂尔多斯。 李东阳足智多谋,此时也不好说什么。 难道跟皇帝说,我们相信朱凤和王琼,一定能把偏头关给守住? 还是说我们相信秦纮? 朱祐樘继续道:“总制三边军务人选,这几日内,朝堂要先行商定,至于是否要出兵河套、如何出兵,着兵部拟定行军章程之法,内阁每日留一人值夜于值房,司礼监随时调军务急报上呈,无论时候有多晚,朕都会亲自阅览。” “是。” 戴义出面替上疏几个被点名的衙门应承。 皇帝的意思,眼下就已经是战时状态。 你们也先别想怎么防守了,还是先想想以谁去总制三边军务,商讨怎么出兵给鞑靼人一个教训的问题,还要把耗费什么的都给算清楚,就算朕说过要不计成本,至少也先告诉朕,这场仗到底可能会损失多少。 …… …… 朝议结束之后。 众大臣出了奉天殿,早就已经炸开锅。 很多御史言官有打算去劝谏皇帝的…… “……成化时,多乃因鞑靼屡屡进犯,不得已而为之,如今鞑靼几次犯境都是无功而返,若此时轻启战端,只怕遗祸无穷。三位阁老当劝谏于陛下,令陛下放弃出兵河套之议……” 内阁三人,自然就成为众矢之的。 以往谢迁还会说,你们行你们上,不行就别瞎逼逼。 但这次他不会这么说。 因为从这次的立场来说,文官已经成为命运共同体,大明出兵已难分什么利弊,是否出兵也各有好处,全看一个立场问题。 如果谢迁跑去质疑这些御史言官,那就等于说他们跟御史言官站在了对立面,那以后谁还会听他们的? “张秉宽呢?” 李东阳故意要把矛头指向张周。 他看似是在寻找张周,更好像是在提醒在场大臣,你们要劝谏皇帝,还是让张周上更为合适。 谢迁用“还是你老李”牛逼的眼神望了李东阳一眼,大概觉得这招“祸水东引”很牛逼,让大臣去围攻张周去。 但众大臣没有在人群中找到张周的身影。 张懋走过来道:“朝议之后,陛下已召秉宽去内廷,尔等没看到吗?” 元守直道:“难道陛下是要单独跟张某人探讨军情不成?” 张懋笑道:“良弼啊,要是你能屡屡料敌于先,陛下问策于你,也不是不可!” “你!”元守直差点想过去跟张懋拼命。 但武勋那边现在态度也很强硬,且还有种要共同进退的意思,见元守直面红脖子粗准备要挑衅,一群武勋站在张懋身旁,好似是在声援。 元守直就很识相,只是在那干瞪眼,也不靠前了。 掐架? 真掐不过,就算张老头年近六十,好歹也算是行伍出身,元守直凭什么去掐? 李东阳见找不到张周,便质问张懋道:“英国公,陛下可有征询过都督府有关出兵事宜?” 矛盾转嫁不到张周身上,就往武勋身上引,总归不能让那群人总盯着我们阁臣。 张懋笑了笑,他过来,其实就是帮刘健他们解围的,别看他平时嘻嘻哈哈的,但在政治思维上,他并不比内阁任何一人差,这是几十年磨砺出来的经验。 张懋道:“诸位,搜套之事,历来有之,又不是第一次。何以要有如此大的反应?难道只是因为有了张秉宽,搜套的胜算更大?还是说诸位怕他借此机会跳到尔等头上?” “姓张的,你……简直是欺人太甚!” “大明蠹虫全都是你这般模样!” 因为张懋的质问,现场又乱了起来。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