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混世魔王-《人生流浪》


    第(2/3)页

    两个农民起义政权虽然短暂,对国家有效控制的机构尚未形成,但他们确实推翻了两个前王朝,在权力真空状态下,这两个农民政权起到了国家政权中心的作用,他们在西安建立的政权,勉强地说,也不失为准王朝的存在。

    目前,最为权威以及官方的观点认为,西安建都的朝代为13朝,即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这种观点虽然有些保守,但是不容争议。就是这13朝,也足以使西安(古长安)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第—古都与古罗马、古雅典、古巴比伦齐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但是,如今五代十国乱世之际的京城长安,在耶无害的眼里,早已是历经风雪沧桑,她的身上依然残留着昔日战火风云打烙出的伤痕。虽然西汉王朝在此曾建造过“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等庄严雄伟的皇家宫殿;但是,在销烟战乱的年代,她们依旧厄运难逃,帝王们梦想的“长乐未央”之意已无可避免地在刀枪与烽火之中被抹杀着。随着朝代的更替,帝王之都也在东迁西去;然而,长安城毕竟是长安城,虽然她在大唐天下之末曾遭受到黄巢起义军中叛将朱温的破坏,但是,她的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依旧是天下英雄奇才所齐心协力向往的京都。

    就在距今的三年前,也就是在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朱温·朱全忠曾劫持昭宗李晔迁都洛阳并于本年将昭宗杀害,扶持哀帝李祝即位后未改元一直沿用天佑年号,而且还盗取木材流运于洛阳,所以今日长安城内的宫廷木榭还留着残崖断壁的痕迹。耶无害眼望这些已远无昔日之辉煌的京都遗物,他的心中怎能不犯起阵阵的忧虑?他心里知道,要想让这破烂不堪的废都再现昔日之光彩,那将会花费多少的时间与精力去全力辅佐一位大智大勇之明君才能得以实现!在这战乱纷纷的年代,实在是难上加难、难于上青天。

    唐末之际,黄巢兵乱,天下饥荒。及至梁王朱晃改王称帝,大赦天下,改天祐年号,国号大梁,时入开平元年四月,即公元907年四月。奉唐昭宣帝李祝(chu)为济阴王,一切皆如前代故事,唐中外旧臣官爵并如故。以汴州为开封府,命曰东都;以故东都洛阳为西都;废故西京长安,以京兆俯为大安府,置佑国军于大安府,更名魏博军曰天雄军。为此,废京长安为程世皇取而代之,命曰“混世魔王”。随后,梁帝朱温·朱全忠迁济阴王于曹州,存之以棘,使甲士守之;以武安节度使马殷为楚王。同年五月丁丑朔初一日,以御史大夫薛贻矩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加武顺节度使赵王王容守太师,天雄节度使邺王罗绍威守太傅,义武节度使王处直兼侍中。

    直至今日,也就是在唐哀帝李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四月唐朝灭亡、梁王称帝之后,人中豪杰王建在蜀川称王。然而,他们绝然没有想到,也根本无法知道,在被后梁王朱温废弃的旧都长安城里竟钻出一个假冒伪劣牌的昏君皇帝程世皇!不仅是蜀主王建,就是晋王李克用、吴王即淮南王杨渥、吴越王钱镠、南平王高季昌等各地枭雄们都无从知道这程世皇的来历,更无法知道程氏家族又是如何沿袭前朝体制来惨淡经营治理他那事乱非非的天地之国;他们也只能是对这位程氏尊神敬而远之或是遣使访问罢了,而无权过问或是干涉这程氏家族的存在。但是,这也是程氏家族没有侵犯其他各国利益的情形之下,才使得各地王侯枭雄暂时没有对这程氏家族采取任何行动。

    然而,耶无害的心里明白,程氏家族在被别人废弃的旧都里营建起来的京城之国并不会长久,它将很快会遭受世乱之灾;但是,就是因为此种原因,他才怀着一颗火热的报负之心前来参加京试,希望得以选拔入朝而去竭尽所才去励精图治,古都长安及普天之下必会大为改观。

    俗话说,“乱世英雄”。耶无害是报着一颗治理天下的赤诚之心步履在长安大道,凝望着缕缕的残肢断片而,他油然从心底思索着这今后的是是非非、善善恶恶。他心里知道,在当今天下宦官专权、军阀势力藩镇割据的情势之下,必须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而决不能三心二意,决不能“朝秦暮楚”、“朝三暮四”地见异思迁;否则,那将会一事无成、空惘一身于一世。因此,耶无害正是抱着一颗心向“长安”的坚定之心而前来参加京城殿试。有道是“一仆不侍二主”,耶无害的内心之愿便是希望能够在此次的殿试之后被选拔入宫,从而为一国这主分忧解难,为治理天下而竭尽所能报效国疆。

    此时此景,耶无害已久久沉浸在对古城长安的思索里。不知不觉地,他已走过这城内的曲曲巷巷,现在耸立在他面前的正是他久久向往之中的慈恩寺大雁塔。仰望高塔,但见它线条粗状挺拔,清晰逼直,丰满阳刚,庄严方正,真似如颜真卿的正楷书法一般端正方方!简而言之——大雁塔犹如颜真卿的楷书;小雁塔则犹如褚遂良的书法!

    对于这长安城晋昌坊内的慈恩寺大雁塔,咱们有必要再细作介绍一下。不然,你连这个大雁塔大致是个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岂不是白白来此一遭?

    现如今,大雁塔座落在陕西省西安市南4公里的慈恩寺内。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为其母追荐冥福而建立的,本名慈恩寺塔,因《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三中记载了这慈恩寺塔的来历——据说在公元前六至四世纪印度东北部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国有一僧寺,一日有一群鸿飞过,忽一雁离群落羽,摔死地上,僧人惊异,认为雁即菩萨,众议埋雁建塔纪念,故名。”在后来的唐永徽三年652年,慈恩寺主持僧玄奘为保护由印度带回的佛教经典,由唐高宗资助,便在寺内西院修建了由西方文明传播而来的大雁塔。在初建之时,慈恩寺塔为“外砖内土”的五层方形塔,后在武则天统治末期的长安年间又用纯一色青砖将塔改修成了方形楼阁式的七层砖塔,同时登塔的攀梯也改成了盘道,这就是和尚、尼姑口中常说的“七级浮屠”。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也就是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砖塔”。时至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慈恩寺塔又被改建为十层,那就是“十级浮屠”;以后又经烽烟战火的破坏,寺塔仅剩下七层。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