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散骑常侍高堂隆也谏言曹叡莫要轻易征伐,他认为公孙渊受封大魏重爵,且与东吴隔海,并不会真的舍近求远,奉主吴国。 听了老师高堂隆的话,曹叡有了一丝犹豫,但他仍旧还是不甘心。又沉吟了半晌之后,他将目光移到了自己的亲信刘放、孙资、曹肇、何曾三四人身上。 曹肇虽然有非凡才度,但他对此事细节了解不深,一时并没有好的主意,所以还是选择了缄口不言。 中书监刘放心知皇帝是想让自己支持他的征伐之意,但自己恰巧对蒋济、高堂隆二人的意见深表赞同,于是也选择了沉默。 散骑常侍阳武亭侯何曾,早在东宫辅佐曹叡之时,就对自家主公的脾性摸的极透,他明白皇帝是想起兵,不过他明白孙资不会违逆天子之意,所以他干脆也不开口,只等着孙资出言。 中书令孙资一向善于揣摩天子心意。他虽知蒋济、高堂隆二人说的有道理,但此刻皇帝明显想发兵征讨辽东,如若一再劝阻,近日情绪不稳的皇帝说不定又会大发雷霆。不仅如此,孙资心中计较之后,觉得此时征讨辽东,也并非没有好处,思虑既定,他才开口说道: “臣支持陛下的决定,臣以为,此时无论如何,都应该立即加兵辽东,歼灭吴军唯有如此,才会使公孙渊心生畏惧,不敢叛逆!” 曹叡等的就是这句话,他见心腹重臣全力支持自己,心中顿时有了力排众议的勇气,曹叡站起身来,大袖一挥说道: “朕意已决,诏汝南太守田豫立即督率青州诸军,自海道进击辽东,幽州刺史王雄自陆道进击,二路共讨公孙渊,不得有误。” 群臣见皇帝已有了决断,于是都不再反对了。刘放、孙资二人立即便开始草拟皇帝诏令了。 就再此时,一名内侍进了大殿,送来了一份来自陈王曹植封地陈郡的信笺。曹叡急忙打开了那信笺,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叔父,他心中一向是又敬又怕。敬的是他那当世无双的才名,怕的却也是他当世无双的才名。 这些年,陈王曹植多次上表,请求可以前往吴蜀边界,统军征战、为国立功,但曹叡又怎么敢让这个威望颇高、才具惊人的叔父执掌兵权呢? 他明白,这封奏表书信,应该还是陈王自荐的表文。曹叡打开了那奏表,一行行内霸外秀的隶书映入了眼帘【注一:下文为陈思王曹植《求自试表》,本为太和二年所写,为剧情需要,文中挪至太和六年,内容精彩不忍省去,为使读者易懂,删其繁缛】: “臣植言: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 今臣蒙国重恩,三世于今矣。正值陛下升平之际,沐浴圣泽,潜润德教,可谓厚幸矣!而位窃东藩,爵在上列,身被轻暖,口厌百味,目极华靡,耳倦丝竹者,爵重禄厚之所致也。退念古之受爵禄者,有异于此。...... 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 故启灭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今陛下以圣明统世,将欲卒文、武之功,继成、康之隆,简贤授能,以方叔、召虎之臣,镇卫四境,为国爪牙者,可谓当矣。然而高鸟未挂于轻缴,渊鱼未悬于钩饵者,恐钓射之术或未尽也。...... 夫君之宠臣,欲以除患兴利;臣之事君,必以杀身静乱,以功报主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