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现在我快40了(38岁),旧疾屡发,去年开始,感觉左臂麻痛细了,左腿酸软,不能步履。韩公茂(韩奭)用了药,今年夏天感觉还行,没有变严重,但也没变好。 非良药不可,你来帮我看看吧,拜托了。 当时韩奭的名气和戴思恭差不多,但根据现在中医流派的存世考证,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也不怪朱棣寻思着,找他这个老医生再给自己瞧瞧,效果估计也不错,靖难很顺利。 戴思恭继承丹溪一脉的滋阴学说,并将其完善成熟。促成了后来薛己等人倡导的明代温补学派诞生,贡献卓绝。 即便是中医远不如西医盛行的现在,我们都还会在日常生活里提到一些相关术语,在食疗里注意此类寒凉寒热。】 “够了!”皇子们真是出离的愤怒了,“怎么又是西方更强了?未来的我们就没有比得过西方的东西了吗?” 朱橚亦是生气,叫道:“不要以为我没有去查过现在的西方医术!父皇,儿臣查了元代的西方医术治疗,他们治疗主要依靠放血。虽然中医里也有放血疗法,但怎么能什么症状都依靠放血呢?治病是要讲究对症的!像他们这样任是什么都用放血,真乃滑天下之大稽!靠着这样的根底,他们未来是怎么超越我们的?!” 朱棡没有朱橚那么生气。 他更理智地想:这个温补学派,既然未来也在用,应该是很有道理的了。可见,戴思恭确实是一代名医。 想至此处,朱棡终于记起来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了! 他突然声音颤抖:“戴思恭当初虽医好了儿子,却断言儿子膏肓隐忧,要寄……” 一下子,灵堂里的大家看向晋王了。 “再加上光幕中也说,儿子寿命不久,乃是在爹之前走的……可见,这事儿应当没有差错了。”朱棡双目泛红,看向老朱,他十分伤心,却不只伤心自己,“爹,孩儿不孝,竟叫您承受了丧子之痛,看爹您为大哥离去伤毁至此,孩儿怎敢先走……孩儿只恨不得没有托身到您和母亲的身边!这样,要伤,只伤孩儿一个便罢了!” 朱元璋一听,那眼睛,也红了,那声音,也颤抖了。 “不至如此,不至如此!” 他见朱棡站着似有些摇摇晃晃,便连忙对左右说:“还不给晋王放张椅子,扶着晋王坐下!” 不用朱元璋吩咐啊。 早在晋王刚刚对老朱哭诉的时候,内侍们已经感同身受,悄悄抹泪。 多么好的孝顺儿子啊! 于是,悄悄准备了椅子,现在一听皇帝吩咐,立刻送上,还贴心地在椅子上放了软垫,谨防冷到晋王。 朱棡还待推拒,可哪里拗得过老朱?到底在老朱身旁坐下了。 他感动地保证:“爹,您放心,为了不叫您未来伤心,儿子今日便去找戴神医,此后就留在京中,陪伴于戴神医左右,学习医方,调理身体。” “好!”朱元璋连连道,“好儿子,知道心疼咱,咱没白生你疼你一回!” 朱樉:? 说实话,朱樉有点蒙。 因为他也是走在老爹之前的啊,他还是被毒死的呢。 怎么一眨眼见,老三都混上位置了? 他上前一步,也对老爹说:“爹,你看看我……” 老朱看向他,皱眉:“看你干什么?” “我也走在你前面……”朱樉还摇晃两下,暗示老朱也给他一把椅子。 老朱却登时大怒:“你还好意思说!你个龟儿,为什么好好的,人家要下毒害你,你不自思自己是否倒行逆施,叫天下怨怼,倒来我这里装乖讨巧,有用吗?!” 朱樉:“……” 爹,你爱老四,爱老三,却不爱我。 对吧! 咋滴,我就不是你的亲生儿子了吗?! 【朱棣登基后不久,戴思恭以老迈请辞。 永乐二年冬十月,朱棣复召之,不过戴思恭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去了,卧病在床没法去。 永乐三年夏天,朱棣派他弟子袁宝再去请,这次来了,朱棣很喜欢他,免他跪拜,冬天时,他又请辞,并对朱棣说“臣回不死,新春朝拜圣颜”。 但很可惜,这个约定没能遵守,不久后戴思恭就去世了,享年82岁。】 听到了这里,灵堂倒是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叹息。 神医没害任何人。 这回,无论是谁,都很朴素地觉得,这么个神医就此离世,实在太可惜了。 朱棡感慨:“坠楼太伤了!焉知转年去世,不是因为此次坠楼?儿子去跟戴太医学医之时,一定要叮嘱戴太医千万远离楼梯。” 朱元璋严肃地点点头:“咱再给他老家赐个好房子,不叫他上下楼。” 朱棡连连点头,替戴思恭谢过朱元璋的恩典。 同时,他还在想:刚刚后辈是不是说了戴思恭的儿子、戴宗儒过两年便要没有了? 好像没人在意…… 嗯,待我回头,和戴太医搭上了线,便找机会,将这事情说给戴太医听。 等救了戴宗儒,何愁戴太医不为我尽心竭力、死而后已? 【朱元璋也很喜欢他,自己药石罔治时,对其他人都看不顺眼,唯独指着戴思恭说,仁义人也,千万不要吓到他。 朱允炆遵从祖父的意志,老朱死后,处罚了其他太医,唯独放过了他,并升之为太医院使(太医院老大)。 朱棣上位亦不曾改他职位。 他在任上发现了一个叫蒋用文的小伙子很有才华,收为弟子,此人后来也官至太医院使。 加上盛寅、袁宝、王彬,还有另一个朱丹溪再传弟子赵友同(他去修永乐大典了),实际上丹溪一脉一共有6人在永乐朝供职。】 “只有六个弟子吗?” “六个是不是太少了,这可是我们的保命符啊。” 别的不说,大家往彼此间看看,光光皇子们,就好十几个了,六个弟子,怎么够分呐! 得让他多收几个弟子! 【戴思恭去世后,韩奭继任太医院使。 他陪朱棣远征漠北,但也在永乐九年去世了。再继任的陈克恭是燕王府时期的旧臣,up没查到什么相关信息。 永乐十四年,朱棣生了一场极其严重的病,实录写“或医药未效,祷于神,辄奇效”,严重到需要求神拜佛了。 永乐十五年,他建了一座灵济宫,并在碑文上写道:“朕躬遘疾……施以灵符,济以天医妙药,随言随效……沉痼之疾尽脱而复旧”。 也就是说,在药ap;ap;灵符的双重加持下,他病好了。 友友们听到这里也许会嗤之以鼻,怎么那么迷信,灵符怎么可能救得了人,吃不死就算好的了,有病吃药啊! up需要指出,朱棣的信仰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需要结合与西藏地区的邦交关系和明朝宗教策略来谈,暂时按下不表。 仅从他爹的榜样看,老朱本人是不相信什么丹药和长生不死的,对此嗤之以鼻。 但是朱棣出生时,因为被痰疾所困,老朱和马皇后都很担心,可能是寻医问药有些不得其法,又或是单纯的担心孩子,就对神灵祷告,希望上天能庇佑孩子。 不久“果蒙神庇,寻获痊安”。 所以,请先把这种灵符理解为现代医学没有兴起前,古人不得不去谋求的某些心里安慰。 实际上是有在吃药的。】 这时候,皇子们和光幕的观点,又不一致了! “老四吃了灵符之后,痊愈了,感觉还是挺有用的嘛。怎么能说灵符没有用呢?” “对啊,怎么能说灵符吃死人呢?太不敬了,不该如此。” “后辈武断啊!” “还有爹,虽然说不信神佛,但是老四出生咳嗽,也向神灵祈祷了,老四的咳嗽还就好了,难道这也是假的吗?” 皇子们七嘴八舌,观点明确。 那就是,生病当然是要吃药的,但有时候,如果药治不好你,也不能只在吃药一途上吊死吧?看看老四,好几次,都靠求神拜佛治好了,这证明了什么? 心诚则灵! 朱元璋确实不信这些。 但被孩子们这么一说,他倒是想起了过去。 那时候,孩子们还小,他也不是皇帝,没有这万里江山。 可是啊,夫人还在,太子也在,他不忙的时候,大家一起待在家中,夫人做点针线,懂事些的标儿,帮着妈妈,不懂事的孩子,就吵吵闹闹,上蹿下跳,闹得他头大如斗,而夫人,则在背后直发笑。 一屋子,虽挤,可挤得暖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