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第三十章-《我给亲爹嬴政来续命》
第(1/3)页
"两个兴风作浪的乱臣贼子罢了,也值得朕举九州之力去搜捕?"嬴政轻嗤一笑, "朕若在世,天下谁人敢乱?"
这话是大实话,蒙毅颔首,十分认同, "自然,陛下剑锋所至,九州莫不臣服。"
“只是这两人终究是个隐患,若是留着,难保他们不趁势而起,兴风作浪,倒不如早早杀了,永绝后患。"
"不急。"
嬴政摇头, "不必劳师动众去搜捕,但也不可让两人逍遥法外。""蒙毅,此事你亲自去做,在不惊动天下黔首的情况下,将两人抓捕归案。"
"朕倒是想看看,这两人到底有何能力,竟让天……"嬴政声音有一瞬的停顿。
帝王看向在纱幔后的鹤华,往日总是神采奕奕的小团子今日精神并不好,整个人恹恹的,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来,就连她一向爱吃的小点心都不能让她提起兴致。
赢政眸色微沉。——既是她心心念念惦记着要杀的人,杀了也无妨。
嬴政收回视线,“若有抵抗,但杀不论。”
“喏。”
蒙毅应下。
"北击匈奴之事准备得如何了?"赢政问蒙恬。
蒙恬道,“匈奴乃游牧民族,春夏水草充足,他们安居乐业,不会滋扰边境,但若到了秋冬之际,便会举兵南下,掠夺我边疆黔首以补充其物资。"
“故臣以为,若不想大举用兵,便在秋冬之际以兵充民,隐匿在边疆,待匈奴滋扰之际,以逸待劳将其就地斩杀。"
"此计虽不劳师动众,但也不能将匈奴彻底斩草除根。"赢政不置可否。
蒙恬笑了一下,并不意外嬴政的不满。
他们的陛下是位动辄出动五六十万大军将其彻底剿灭的杀伐果决帝王,东方六国,便是这样在秦锋之下灰飞烟灭。
而现在,大秦国策由大开大合变得保守,陛下心心念念的秦直道,阿房宫,全部停止了修筑,这些事情本就不是三五年便能完工的事情,短时间内享受不到,陛下停工也无妨,但若让他现在便接受以后不能对外大举用兵
,只能用三五万人小打小闹,这对陛下来讲多少有些勉强。
"陛下,还有一法。"
蒙恬道, “可选些精于马术之人充为精锐,此兵不需多,三五千人便可,待摸熟河套地形之后,由经验丰富的先锋将军率领,以匈奴之道,还施匈奴之身。"
赢政眼皮微抬,这还有点意思。
“长途跋涉征战,普通战马怕是支撑不住。”
嬴政略微思索, "此法虽需兵力不多,但极耗战马,一人两三匹良驹来回更替,方能做到千里奔袭仍不失战力。"
“且此战对将士的身体要求极高,若孱弱些,只怕尚未抵达匈奴之地,便受不住颠簸而丧失战力。"
“陛下圣明。”蒙恬笑道, "良驹难求,精于骑术的军士更难求。"
“秦兵多为步兵,攻破六国多为攻城战,中原会战,能够一骑当千的军士,怕是要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
“那便挑。”嬴政斩钉截铁, "我大秦披甲百万,难道还挑不出万余人的精锐骑兵?"
"喏。"
蒙恬忍俊不禁。
果然是他家陛下的一贯作风——杀伐果决,雷霆之力。
"宣屠睢。"
赢政道。
九州虽平,但仍有匈奴南越尚未完全臣服,而匈奴南越之外,还有海外五大洲四大洋,他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每一刻钟都不容浪费。
屠睢大步入殿,拱手见礼, "陛下。"赢政颔首,小寺人引着屠睢入座。
"百越之地,不必再战。"
对于屠睢这种人,嬴政从来开门见山,"朕已命廷尉李斯已收拢十万徒刑,三年之内尽数迁往南越,归化南越蛮夷之地,奉我大秦为尊。"
屠睢微微一惊。——边陲贱民之地,也值得迁九州之地的黔首入南越?
陛下瞧着也挺年轻,怎么年龄还未上来,胆子便先不行了?——这可不是往日气吞山河的陛下。
屠睢看了又看嬴政,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嬴政的声音仍在继续, "入秋之后,你领兵五万,与南越开市互商。"
“朕会给你挑选经验丰富之官吏辅佐你,再从公子之中寻两人陪你一同前往,你们几人互相协同,务必将百越之地彻底秦化。"
屠睢傻眼, "陛下,边陲蛮夷之地的贱民岂能与我大秦黔首平起平坐?"
“他们与禽兽为伍,更与禽兽无异,依臣之见,应该把他们全部杀了,杀光杀净之后,再去迁中原的黔首前去定居。"
嬴政瞥了眼屠睢。
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怎一点长进都没有?整日除了杀还是杀,毫无半点王贲蒙恬的兼资文武之风。
嬴政抬眉, "屠睢,那日的地球仪你可曾看到?"
“看到了。”
屠睢点头,一脸舍我其谁的跃跃欲试, "臣将百越之地夷为平地之后,立刻调转兵锋攻入西南,三两年内,必将西南之地全部纳入我大秦版图!”
嬴政抬手扶额。
"屠国尉,能兵不刃血收复的地方,又何必再起战端?"
蒙恬叹了口气, "百越之南,有西南之地,西南之外,还有四大洲四大洋,若都以国尉的法子一路打过去,陛下要耗费多少兵力物力?"
"九州黔首饱受战乱上百年,民心思定,厌恶战争。"
知道屠睢是个直肠子,蒙恬便把事情掰碎了讲给他听, “陛下乃当世雄主,虽有宏图之志,但也不穷兵黩武,陛下体恤黔首,与民休息,不再大规模用兵,你我身为陛下之臣子,当与陛下言行一致,不可再妄动刀兵。"
屠睢眼睛瞪得像铜铃, "我知道陛下不想打仗,但这些地方不打怎么收复?"
“蛮夷之地,畏威不畏德,对他们好是没有用的,只有将他们打怕了,打服了,他们才肯归顺大秦。"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