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2章.传奇般的故事(6)-《诗意的情感》
传奇般的故事(6)张宝同 2019.3.14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吴国的周瑜、魏国的司马懿、蜀国的诸葛亮可谓是三国时期大局的谋划者和实施者。三分天下靠的是周瑜和诸葛亮,而最后魏蜀的争夺则是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生死对决。两人的对决可谓是棋逢对手,精彩纷呈。其中诸葛亮上演的那幕空城计可谓是他们之间对决的一次最经典最传奇的回合。
当时,马谡失街亭之后,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但他辛苦多年建立的北伐防线从此瓦解。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有一半还在运送粮草,他的身边只有2500名士兵。所以,当众人听到司马懿带15万大军前来的消息时都大惊失色。出于无奈,诸葛亮只得背水一战。于是,他登上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休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他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前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用这种办法对付拥有15万精兵的司马懿,可谓是万分地惊险。
很快,司马懿亲自率领15万大军来到了西城门前。但是他看到的不是士兵守城,而是诸葛亮在楼上优雅的弹琴,琴声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身边的两个小书童泰然自若,城门大开,只有几个老兵在扫地,城中灰尘四起。这就是诸葛亮设下的空城计。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却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如果换上别的统帅,肯定会派上几路人马四处攻城。其结果是城池会轻而易举地攻下,守军被歼,诸葛亮被捕。但是老谋深算,身经百战的司马懿面对此情此景,却把手一挥,立即退兵。对此,后世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因为司马懿太过谨慎而选择退兵。
但是这个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一是司马懿肯定知道蜀军的兵马现状,二是西城一个弹丸之地,根本就挡不住十多万大军的冲击。他之所以不动一兵一卒,扭头就走,不是他太谨慎和胆小,也不是他不够聪明。而是他太聪明太有智慧了。因为他考虑的不完全是诸葛亮的生死安危,还要考虑自己和整个家族的生死安危。他知道只要诸葛亮一天在世,曹家就会让他率军征讨。如果一旦诸葛亮一死,蜀国一灭,那么曹家就要兔死狗烹,拿他们司马家族开刀了。
过去,曹操在世时就对司马懿又爱又怕,爱是因为他的才华超众,怕也是因为他的才华超众,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所以曹操一直没有给司马懿兵权。到了曹睿上台后,便将司马懿关到大牢里。如果魏国有人能与诸葛亮抗衡,司马懿恐怕早就死在了大牢里。所以,诸葛亮的琴声让他仿佛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你杀了我,就等于杀了你自己。
司马懿聪明就聪明在他考虑问题非常地长远,不会在乎眼前的得失,不会表现得太聪明,太张扬,而是很会装糊涂。所以曹家人斗不过司马懿,而司马懿成了三国最后的赢家。这个空城计就是诸葛亮充分利用了司马懿的这种心态,给他摆下了这个万险的空城计。
事实上,诸葛亮并没有摆过空城计。诸葛亮给司马懿摆空城计是罗贯中的艺术创作。街亭之战的魏方主帅是张郃,并非司马懿。《资治通鉴》卷七十一上言之甚详:“街亭之战时为太和二年春,正月,司马懿攻新城,旬有六日,拔之,斩孟达。申仪久在魏兴,擅承制刻印,多所假授,懿召而执之,归于洛阳。”也就是说当诸葛亮率军与张郃战于街亭之时,司马懿还远在数千里以外的洛阳。所以,诸葛亮不可能以空城计来吓退在数千里之外的司马懿。
虽然我们现在知道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并非事实,但罗贯中创作的这段传奇的故事,却依然传为经典,为人们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