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东江节奏-《北洋新军阀》


    第(2/3)页

    …………

    这把人领到了曹州之后,宋献策与文孟两个是终于松了一口气,两千四百多的东江亲兵在手,官军哪怕上万人,文孟都敢不放在眼里了,进了这儿,三十多万难民也是得以喘息的机会。

    紧接着,又是进入了东江模式。

    排队!

    毛珏后世是最不喜欢排队的一个人,偏偏东江干什么似乎都的需要排队,每天一大早晨,宋献策是亲自带着手下师爷去驻扎在城外的难民营去挑选人,然后领着进城,绕着曹州城四门足足绕上一圈,这才从东门出发。

    记得木兰诗里有着一段,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赞,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他们这些难民则是东门领布鞋,西门领长衫,南门领被子,北门领便当。

    徐大壮就是这三十万难民其中之一,普普通通的一员。

    说实话,虽然招安了小袁营,可毛珏的东江绝不是开善堂的,从河南逃难到了这里,灾民的处境也不过是从一天一顿小袁营种的高粱粥换成了一天两顿苞米地瓜粥。

    这从小长得就壮实,一米八多的大个子站在普遍营养不良的难民群中,都显得鹤立鸡群了,据说为了养活他这个大个子,徐大壮父母把他两个姐姐一个当做了童养媳,一个干脆送了人,省下的口粮这才把他这个唯一男丁拉扯大,可就算如此,那几亩薄田扣了税也不够三口人吃,尤其是还有着这么个大肚子汉,崇祯八年的大旱灾,他家顶梁柱,他老爹就因为过劳加上挨饿,倒毙了。

    才十来岁的徐大壮不得不把自己当牛使唤,拉着犁耕田出来,养活自己娘家,然而就算是少了一口人,就算是徐大壮把自己当成牛来使唤,干活犹如拼命,几年下来,田里打下来的粮食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够吃了。

    崇祯九年,挨了半年饿的母子俩似乎终于迎来了个曙光,县里据说回来了个探亲的太监,临走时候还要带几个家乡子弟递补宫缺儿。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真要饿急了,人是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的,更别提给自己身上小兄弟来一岛那简单事儿了,别看是割鸡之痛,明清时期,却是个穷人家孩子争抢的美差,简直比后世铁饭碗还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