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孙厂长-《北洋新军阀》


    第(2/3)页

      噗通~,下面衙门院子,一个经典的左勾拳,嘴里喷出一股子带血的口水,孙传庭也是迷糊的来个托马斯旋旋,打着旋趴地上了,彻底被KO了,看着巡抚大人趴在地上直吐着白沫子,几个孙家家眷是看的目瞪口呆,可这一幕在整个铁山县衙,简直是习以为常,就算门口那个守着收发室的大爷都是不以为然的拿着报纸,带着东江人的自豪,好不容易才撇过一眼,轻蔑的轻声哼哼着。

      “又一个!这些关内人,越来越不禁打了!”

      …………

      东江,乃至于世界第一条铁路,自崇祯十二年初就开始修建,由于修建的是在平坦的三江平原上,不需要穿山越岭,修建速度简直飞快,六月份,海参崴卫到牡丹江镇,牡丹江镇到鸡西镇,一共三百公里的铁路已经建造完工,两条路的贯通,让东江开发北大荒的进度又加快了几分。

      然而,毛珏一直期盼的蒸汽火车头,到现在还是停留在图纸上,拉着车厢到处跑的,还是马。

      说到马拉火车,在近代中国算是个笑话,李鸿章好不容易争取修建了唐胥铁路,然而腐朽守旧的清庭却不允许用火车头,只能用马拉,马拉火车,似乎成了近代中国愚昧的标志,然而这么个玩意,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却其实是个很常见的黑科技,英国的伦敦,法国巴黎,荷兰的鹿特丹,甚至美国开发西部时候,都能见到马拉火车的身影,马匹在铁轨上,力量得到了充分的施展。

      而且相比于三月份的破旧矿车,六月份东江的客车车厢也是崭新出炉。

      简直跟后世的火车车厢没多大区别了,面包形的车身,木头为梁骨,马赛克那样可以打开的玻璃,两两对着的椅子倒是比后世绿皮火车宽,不少,坐着也更加舒服,虽然为此减少了乘坐数量,三节三百多人的车厢连在一起,五十多匹马在前面飞速奔驰着,每隔一百里有着一处官方驿站,可以换一次马,也只有东江毛珏能做到如此豪气了。

      到了牡丹江,一大群拎着行李,带着家眷的流民沿着站台傻乎乎的下了车,换了套土布衣服的孙传庭混在其中毫无分别。

      同样的鼻青脸肿。

      甚至,他还有点莫名其妙的失落,他何人?就算落了难,也是陕西巡抚,到哪儿都是前呼后拥,甭管是看押的锦衣卫还是看护的侍卫亲军。

      可铁山挨了顿打之后,他似乎就变得不重要了,挨完打衙门领了一套衣服,给了些粮食与路费,然后负责教他规矩的那个哨长就直接把他撵了出来,告诉他在哪儿做公共马车,到哪儿坐船,到哪儿坐马拉火车,然后,就没人管他了!

      老子可是钦犯!你们不派个人看着,好吗?

      当然,孙传庭也不会就此跑路,毕竟他是受到圣旨流放于此吗!这几天,不断打听着,他是带着自己家小艰难的到了鸡西。

      不过和臆想中的流放地完全不同,半年多建设,这儿也有了新兴城镇的气派,火车站后面就是城墙,城镇中,二层红顶的东江标准民房鳞次栉比,那些木头搭建的大窝棚已经被替换掉了一多半,马路也是整整齐齐,甚至商业街上,店铺也开始林立了起来。

      铁轨旁边,一个拿着铁皮大喇叭,穿着蓝色制服,戴着个蓝色边沿帽的中老年妇女粗声粗气的叫嚷起来。

      “铁山方向来的移民同志,请出站台后到县衙报道,领取田地房产,各位按秩序出站,不要走乱了啊!站台小偷多,如发现物品被盗,请及时联系巡逻东江部队,他们也管不了,所以请看好财物,出站了啊!”

      迷迷糊糊带着一家子扛着行李出了站台,跟着人流,孙传庭又是拥挤到了一进城门就看到的军镇衙门,三百多人,拍着老长的队伍,一个个往里进。

      孙传庭毕竟也当了那么长时间官儿,哪儿排过这种队伍,足足排了半个上午,可算才排到他,已经急得巡抚大人抓耳挠腮了。

      偏偏进去那偏门,接待他的还不是啥县官,而是个六七十岁,戴着厚厚酒瓶底儿眼镜的老头子,一边翻看着随着火车运来的名单资料,他一边慢吞吞的问着。

      “姓名,籍贯!”

      “罪人孙传庭,前陕西巡抚,山西代县人!”

      “什么罪人?什么巡抚?册子上没有,问你啥就答啥,姓名,籍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