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偶遇-《重生之激荡大时代》


    第(1/3)页

    满怀着喜悦和希望回到城里,但大部分知青很快陷入了尴尬、困难的境地。

    对这些荒废了七八年甚至十余年时光的大龄青年来说,大学的门槛让他们高不可攀。部队里人满为患,根本不需要他们去扛枪,再说他们也过了扛枪的年龄。工厂也不需要他们,他们一没技术,二没经验,国企里还有无数的职工子弟等着接班呢。

    除了极少数幸运儿能够成为正式编制的国企职工,少部分知青只能走进街道或社区的合作社、生产组,跟一群老娘们聚集在一起,糊着火柴盒,装一副扑克牌,绕一个线圈,周而复始地做着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工作。

    而更多的人却找不到工作,于是,他们成了多余的人,一个在社会上找不到定位的人,以及城里人口中的“无业游民”。

    他们的境遇比那些还未返城的知青好不到哪去,至少那些正在太阳底下劳作的知青们,心里是有憧憬和希望的,而他们的希望如同一个绚丽的肥皂泡,被现实一戳便破了。

    林维桢属于少数那部分幸运儿,通过高考回了城。

    高考是一道命运分水岭,像林维桢这样的幸运儿去了山的这边,大部分知青留在了山的那边。

    所以,当林维桢听到余老蔫说那些贼偷有可能是知青时,脸上只有苦笑,心里对他们却根本恨不起来。

    有人说,这是时代变迁的阵痛,而这种阵痛不仅之于知青,更之于整个社会,所以知青们应该老老实实的呆在农村,继续发挥余热,不能回城给国家添麻烦,否则全国人民有样学样,岂不是乱套了?

    更有甚者,揪着知青中的一些行为不端的败类不放,从而否定整个知青群体,恨不得将其钉死在耻辱柱上。

    这种言辞听得多了,也就习惯了,最后便麻木了。

    社会变迁带来的阵痛由知青们承担,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不幸。

    作为知青中的普通一员,林维桢自认为没有资格去评判“知识青年”这个人数多达千万的群体。想做点什么,却发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不由生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重活一次,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万能的,最多只能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再多他也是有心无力。

    一整晚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顶着一双黑眼圈出了门。在胡同口买了两个包子,骑上自行车回学校。半路经过师大,林维桢突然想起徐宝奇,没什么犹豫,直接拐进师大校门。

    之前徐宝奇答应帮忙打听师大出版社的消息,前段时间得了消息专程跑了一趟北大告诉自己,虽然他打听到的消息没什么价值,不过这个人情却不能忘。

    赶到徐宝奇宿舍时,他刚洗漱完,端着脸盆被林维桢堵在走廊里。

    徐宝奇领着林维桢进了宿舍,一边擦脸一边笑道:“你不会掐着饭点来的吧?先说好了,老哥最近手头紧,你可悠着点吃”。

    林维桢倒是听徐宝奇说过他的情况,作为一个二十六岁的大龄男青年,他去年在学校里谈了个女朋友,原本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汉,现在也开始精打细算起来。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