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北线战事-《天命水浒》


    第(1/3)页

    偷得浮生半日闲。归来仍需去工作。

    八月二十九日。

    杜迁亲自带着工程队赶来支援沧州。一船船的水泥钢筋从登州海港运来。

    沧州码头和盐场开始规划建设。预计在今年十月完成两条水泥码头。可同时停泊十艘千石大船。

    盐场平整土地,建造盐田,也可以在入冬之前完成一次晒盐测试。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八月三十日。

    辽国边境有变。

    辽国驻守北平城的南院大王名为耶律淳,是当今天祚帝的叔叔。从小爱好儒学,性格温和。与汉人名士李处温为友。

    本来耶律淳有资格继承皇位,但因为跟汉人走的太近,被皇帝讨厌,赶到了北平城,担任南院大王。

    耶律淳甘之如饴,因为这里汉人文化最盛。他还把自己的好友李处温提拔成了北枢密使,也就是南院的丞相。

    耶律淳醉心诗词歌赋,整日饮宴。李处温身为汉人却不思为汉人谋利,反而贪污受贿,对汉人敲骨吸髓,掠夺财富供养耶律淳。十余年来,汉人百姓无不痛恨。

    三年前金国起兵,辽国连连战败,汉人的境遇更加严酷。

    辽国巅峰期,总人口1050万,其中汉人570万,契丹族230万,女真族100万,渤海人50万,其他民族大约100万。

    辽国军队由契丹禁军、女真渤海部族军、汉人地方军、小国属军四部分构成。

    女真渤海本出一族,完颜阿骨打、高永昌先后造反这三年来,歼灭俘虏契丹和草原军队高达百万。

    契丹禁军几乎消耗一空,蒙古、回鹘、铁勒等部离心离德。

    天祚帝在上京苦苦支撑。北平南院这儿可战之兵,只有契丹逃民组成的“瘦军”五千人,和奚民部落组成的“奚军”一万人。

    以前,辽国惧怕汉人掌握军队,只允许胡化汉人在地方州郡当兵。

    现在,辽国没得选。不得不大肆征发汉人百姓从军,作为炮灰送上前线与金国作战。

    先是组建了由辽东逃难汉人组成的“怨军”两万八千人,统领为辽东汉人郭药师。

    又组建了由北平诸州郡汉人组成的“秦晋军”三万余人,统领为李处温父子。

    汉人青壮被抽走,赋税却一点不减,汉人百姓苦不堪言,于是,许多汉民便携家带口南逃。

    耶律淳不管事儿,对此无可无不可。

    郭药师也无所谓,他们这些辽东汉人,巴不得北平汉人逃光,他们好有土地可占。

    李处温父子却很担忧,他的麾下“秦晋军”大都是与北平汉人沾亲带故,如果这些汉人逃走,一是不利军心稳定,二是没了汉人百姓耕田种地缴纳赋税,他们也养不起兵啊。

    “大王,逃民之事,不可不阻。但我出面阻拦不合时宜。”

    李处温到宫殿向耶律淳建议。

    “这是为何?”

    李处温是耶律淳的“文坛好友”,又是“钱袋子”。他的话,耶律淳很愿意倾听。

    “阻拦,是为了赋税。不出面,是为了秦晋军和谐。大王花费这么多财力组建秦晋军,若是出现子杀父,夫杀妻等惨剧,岂非与孔圣人仁恕之道背离?”

    李处温深知耶律淳醉心儒学,从军国大事角度分析他可能不停,从这个角度来说,一说一个准。

    “这可不行!”

    果然,一听有违圣人之道,耶律淳立刻跟着李处温的思路跑了。

    “微臣建议,由驻扎在白沟河一线的耶律大石将军领兵密切查访,发现有难逃之人,全部遣返原籍即可。”

    李处温建议道。

    “好好好,就以就依先生之言。只是,我听闻南朝局势有变,有叛军攻占真定、河间,与我军隔白沟河对峙。最近局势如何了?”

    耶律淳虽然不喜欢管事,但有些军国大事,他还是会过问一下的。

    “大王勿忧。那南朝叛将故事在民间多有流传。据说是一伙儿水中草寇,今年突然开始攻城略地,如今已经占领河北东路。但宋庭仍有八十万大军驻守京师,想来平叛之日不远。”

    就如同蔡京不清楚辽国实际情况一样,李处温也不了解大宋实情。在他想来,南朝在西夏打的有声有色,京城又有八十万禁军,一副武德充沛的模样,一些叛军,应该很好剿灭吧?

    “如此也好。如今北方女真作乱,我还担心南朝有什么异心。他们国内也发生动乱,自然无暇他顾,我也就放心了。对了,可以向南朝派出使者,催促他们把今年的岁币尽快押解过来,若是担心路途受叛军威胁,我大辽勇士可以代劳。”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