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十九章:还真有人从科幻话本中找到了商机-《穿越成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第(1/3)页

     book chapter list       “不对,不对,几千年都没有这么过的,怎么他杭州就能如此不一样?”

      沈应文并不想承认新学很厉害,但嘴上如此,心里已经打起退堂鼓了。

      沈应文之前想借一下鳌山灯会这个刀,不过是为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罢了。

      如果借此抬高商税,到头来吃苦的还不是顺天府的老百姓?

      但那会儿是因为其内心一直觉得,新学这套高商税模式不可持续。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之财有定数,等把这些有钱人的钱都赚得差不多了,新学的东西就卖不出去,自然就无商税可收了。

      而朝廷的税赋,一定成了定制,要想降下来就太难了。到时商铺倒闭无利可图,官府还得加派商税,这些无疑最终会转嫁给更为凄惨的百姓身上。

      为此,不如一开始就尽可能不收。免得勾起宫里的贪欲。

      但现在,王小二却说,新学可以稳定发展五十年,如果真的可以,那确实该收了。

      只是这王小二说的当得真吗?

      沈应文的两只眼睛,滴溜溜地转,赶紧自己自从翰林院出来后快二十年没有这样高强度用脑了。

      如果考虑到是琢磨事,那就是压根就没有这么高强度用脑过,之前都是琢磨人,只要琢磨出对方人品好,就跟上而已,跟事关系倒不大。

      “虽然是稚子之言,你觉得这本书写的可不可信?现在京城看这本书的多不?”沈应文继续追问道。

      “东主,我都二十年没回过浙江了,真的难以判断。如果一个稚子都能成功断言未来五十年的发展,那我们这些读书人算什么?”

      “也不能这么说,要是没实现呢?”沈应文同是读书人,赶紧出言安慰一句。

      “别,要是没实现,难道算我们这些儒生拖了后腿?这是想也不能想的。就是孔夫子设想的大同社会也就是门前门户几亩桑田而已,可不敢想有什么蒸汽车。”

      “对啊,那实现了,孔夫子算什么?”沈应文不合时宜地接了一句,说完自己的吓了一跳,什么时候自己对孔圣人也这么大不敬了。

      “说回来,京城现在看这本书的多吗?本官没看到过呢?”沈应文赶紧搬回话题。

      “没有,我敢打包票,几乎不会有几个人有这本书。”

      到这里,师爷才把自己为何托人买这么偏门的一本书娓娓道来。

      这本书其实是去年初就出版的了,就一版,一共五百本。当时在杭州压根没人买,属于是赔钱货。

      里面鼓吹的机器工业、规模化、流水线、家庭享乐花销等等,没几个人能看明白。都觉得是本妄言书。

      转机出现在秋天的时候。杭州西湖证券交易所那边是十月过后就陆续出年度报告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