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零五章:头铁的萧平安-《穿越成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第(1/3)页

     book chapter list       萧平安虽然是原儒弟子,但在锦衣卫里,南镇抚司也送来了很多卫里抄录的新学书籍。

      学过还是很顺畅的,自然是直接就回答,科举本就不是让人通过参加科举挣钱的呀?

      凡是有这个想法的人,那早就背离了儒学家国天下的理念了。

      仔细对比点阵图,其实是可以一目了然。

      最大的差异在于参与科举到童生到压根过不了童生试的家族财富具有天壤之别。

      大多数能过童生的,那基本都是家境殷实的士绅之家。

      其往后参加科考虽然多数挣钱并不理想,比不上童生或者秀才完了给人当师爷等。但后续科举考生的财富差距却是相当悬殊的。

      有人科举做官,越做越穷。有人科举做官一夜暴富。

      这说明什么,继续科举做官平均的收益并不理想,但机会收益是相当大的。只要不要脸,多吃多占多贪,一任官身就足以使得自身家族跃上一个新台阶。

      这反映的问题还不够一目了然吗?

      好人在大明的官场吃亏,只有贪腐蛀虫才能在大明的官场吃饱喝足,如鱼得水。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家庭明明知道当官亏本也要让后人持续参加科举。

      一方面可以捞油水,另一方面再不济也不能让别人轻易捞自己油水。

      所以越是大家族越积极于科举,甚至都还不强调贪腐挣钱,因为他们资产太大了,没有一个持续的官身保护,财富很难得到传承。再大的家财都是过眼云烟,替别人做嫁衣。

      严重了说,如果只有官身才能保证财富安全,而科举名额有限,对于多数注定得不到官身的人来说,除了认命,向现有的官吏勋贵纳贡输诚外,就只剩下一布局大明之外一条路了。先前有晋商与漠北热络,现在有徐家天竺建国,根源莫不如此。

      事实上,高阁老如果不在这些方面下功夫,隆庆新政越成功,将来这些人带着财富跑路得也就越快。新盛世很难不中道崩殂。

      写完了自己的分析。萧平安真的是手都有些颤抖。真的可以这样赤裸裸吗?

      时至今日,萧平安才发现,先前那些同年骂自己原儒就是新学套个儒学马甲来骗人的,居然还真的就是如此恰如其分。

      原儒学子只要践行了尊重每一个人的仁义价值观,那么其与新学在最核心的逻辑假设上就是一致的。

      几乎只需要一天,萧平安就把前三道题仔仔细细地做完了。

      剩最后一道策论,自然是先睡一觉,在大脑里沉浸一下题干,明日再写了。

      最后的策论题其实很简洁,就是分析汉唐经营西域为什么成功,而北宋为何失败?司马光甚至主动送还西北五地,西域还有价值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