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哥舒翰同样是名将,年轻时骁勇善战,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而他也做出来与高仙芝、长封常清等人同样的判断,那便是坚守潼关。】 【安禄山毕竟不占据正统,一旦拖延时间长了,必然会军心摇动、粮草不足,届时就是他的反攻之时了!】 【然而,安禄山等人在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可组织多次进攻后,始终不能从这位久经战场的老将手上讨到好处。】 【多次无功而返后的安禄山等人也察觉到不妙,随后决定暂时后撤,隐藏起来,再让下属带领诸多老弱病残人士前往埋伏在下陕县。】 【这个方法自然没能迷惑到久经沙场的哥舒翰,然而,他却忘了李隆基也在关注着这场,没能诱惑到这位老将军,却钓上了一个晚年皇帝。】 【十五年五月,李隆基得知安禄山撤军的消息后,强行下令让哥舒翰出兵收服陕县等地。】 【虽然哥舒翰多次上书,首先阐明了自己的作战计划,表明此次撤退是安禄山的埋伏,贸然出兵只会带来严重后果。】 【然而哥舒翰的呕心沥血的上书,没能打动李隆基。】 【李隆基却怀疑安禄山只是为了自保,年老的他莫不是失去了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勇气?甚至不敢主动出击?又或者他也想谋反?】 【种种猜测下,李隆基开始对其极为不满。】 ——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对于李隆基的脑回路极其不解。 为什么每到这种关键时刻,此人就像是犯病了一样,神志不清,胡乱作为。 虽然同样的皇帝,他清楚李隆基并不是看不出来,安禄山撤退可能是阴谋,他只是想借此机会看看老将军是否还听话。 可你也不看看,现在都什么时候了! 这是适合测试的时机吗? 一个不慎,就有满盘皆输的可能啊! 就算是因为之前贪图享乐而眼光有所下降,看不清局势,可这种关乎国家和自身性命的大事,为什么不能再慎重一些? 之前对皇子们那般小心提防,却对大臣们不管不问,没有丝毫警惕之心,当初放权的时候,明明还想着将权力握在手中,结果后来怎么就糊涂了呢? 居然还出现安禄山三地节度使的操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