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自己挖坑自己埋-《我在西伯利亚打地鼠》


    第(2/3)页

      加上钢铁厂和机械厂、造船厂,海参崴的工人总数破万,物资供应的压力越来越大。

      海参崴的造船厂起步较晚,目前只能生产木质渔船。

      有了发动机之后,海参崴的渔业明年即将进入高速发展期,在使用发动机作为动力之后,捕鱼的效率将大大提升。

      如果把发动机安装到渔船上,再从德国零星购买发动机就不合适了,海参崴必须自产才行。

      好消息是戴勒姆发明的这台发动机,其发明专利被德国取消了,所以海参崴完全可以自行组织生产。

      奥托四冲程发动机,虽然名字是“奥托”,实际上并不是德国人尼古拉斯奥托第一个发明的。

      1807年,法国工程师伊萨克德里瓦斯发明内燃机并注册专利。

      此后,基于里瓦斯内燃机基础上的发明就不断出现。

      1860年,奥托向普鲁士申请了他个人的第一个专利,这个申请却因为和他人的发明太过相似被驳回。

      意思是什么?

      太过相似的意思就是抄袭。

      1877年,奥托终于获得了四冲程发动机的专利。

      但是不久后,这项专利被取消,原因同样是和其他人的专利发生冲突。

      意思还是抄袭。

      所以到现在,乔治也不知道这台发动机到底应该叫什么。

      不管叫什么吧,只要可以生产就行。

      虽然这台发动机不够稳定,频繁熄火,抖动大,噪音大,油耗高等等等等,还有很多缺陷。

      但毕竟这台发动机可以爆发出相当于30匹马的功率,这足够让乔治投资一个发动机工厂了。

      只有发动机工厂还不够。

      圣彼得堡科学院已经组织人手,对四冲程发动机进行改进。

    
  乔治要求也不高,一口气把功率提高到几百马力不现实。

      乔治只希望短时间内解决稳定性问题就行,想要更高马力,未来可以持续改进。

      这就需要一个专业的发动机研究所。

      奥托研究发动机的同伴,是他的兄弟,期间还一度因为资金问题中断研究。

      乔治这里不存在资金问题。

      同时乔治还可以调集更多资源。

      于是乔治就给布特列洛夫发电报,希望布特列洛夫能让彼得堡科学院研究发动机的研究所,迁到海参崴来。

      产学研一条龙,关键是产和研。

      新技术到底能不能应用于发动机,需要验证之后才知道。

      圣彼得堡科学院拥有研发实力,但是没有验证条件,需要派人把设计图纸坐船送到海参崴验证,然后再把结果返回去。

      即便不考虑验证的时间,这一来一回就是4个月。

      如果能把研究所搬迁到海参崴,那么很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效率提高的不是一星半点。

      为了解决研究人员的后顾之忧,乔治开出的待遇极其丰厚,普通研究员的待遇,几乎和圣彼得堡大学的教授拉平。

      生活上的问题也不用担心,海参崴现在有学校,有医院,工厂都远离城市,海参崴的自然环境和空气质量还是可以的,除了没有大白腿之外,基本上圣彼得堡有的,海参崴都有。

      而且更好。

      圣彼得堡涅瓦河畔的豪宅,科学院的研究员们,就算升到院士,这辈子都休想染指。

      尤里耶夫宫所在的尤里耶夫山,已经开始开发半山豪宅。

      位于海参崴内部的阿穆尔湾,正在修建海边度假村和疗养院。

      这些都是为海参崴未来的高科技人才准备的。

      虽然乔治的准备很充分,布特列洛夫却不同意将研究所搬迁到海参崴。

      这也可以理解。

      研究所在科学院,乔治就得一趟一趟往科学院跑,为科学院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项目。

      乔治的化妆品研究所已经从科学院搬走了。

      发动机研究所再搬走的话,布特列洛夫担心终有一天,乔治会把圣彼得堡科学院挖空。

      到时候别说母猪产后护理,猪粪循环利用都没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