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不是红男绿女-《贞观长安小坊正》


    第(3/3)页

    “好诗!”

    时任光禄寺良酝署从九品下监事的舅兄杜官保,击掌喝彩。

    舅兄是个实在人,名字也实在。

    “再来一首。”

    声音有点怪怪的,范铮想了一下,果断猜出是杜笙霞捏着鼻子话。

    “绛罗密幄护风沙,莫遣牛酥污落花。蝶梦不知春已莫,鹤翎还似暖生霞。”

    “诗呈金字怀仙客,手印红脂出内家。独羡沉香杜娘子,清平一曲度韶华。”

    【引自元·高明《和李别驾赏牡丹》】

    这一次,生霞就是一个词组,最后的“清平一曲”将杜笙霞的格调都抬高了许多。

    真的,以“笙霞”二字并列的诗,真有一首,却极不适合现在的场景。

    范铮清晰地听到了杜笙霞“咯咯”的笑声。

    “笑什么?待会儿你还要哭嫁呢。”

    “不要!”

    幸好杜笙霞不是那么矫情,非要三首催妆诗,直接将闺房门打开了。

    要不然,范铮还得挠头,其他有这二字的诗词,要么意境完全相悖,要么长长长。

    唐朝的绿女这一点没得错,上至一品、下到庶人女,婚服都是青色。

    区别是:

    庶人女着花钗礼衣,钗是金银涂色,青裳、青腰带、袜、皮履,都需要自制。

    伱没看错,礼部的规定就是自制。

    六品以下的妻女,着的是婚嫁花钗礼衣,钗覆笄,两鬓饰金银珠宝,大袖连裳青衣,素纱中衣,点缀的色彩是朱标,衣裳有边饰,蔽膝、大带、青衣带、袜、皮履。

    覆笄是指发簪插到编起的头发上,朱标也跟老朱的儿子无关,是一种传统的色彩。

    更高的品级就不用细了。

    女子婚嫁礼衣,还有一个人性化的规定,夫家、父家,谁的品秩高,依谁的规格。

    女子初嫁,允许着阿娘的服饰拜谒祖庙,即阿娘是外命妇的话,女儿可以在特定时间穿她的细钗礼衣出现在公众场合。

    着了婚嫁花钗礼衣有杜笙霞,再搭上青春活力的面容,新月眉微弯,睫毛眨动,眼里满是喜意。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