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炼气-《山河代序》


    第(1/3)页

    “道要看玄关,魂窍调真息。不修为下鬼,圣凡随乎人。古仙多半语,泄真不妄举,而今我尽言,有定无定间。在上脑中魂,有定藏元神,在下腹中窍,无定生气海。上行气滋魂,经筋营阴阳,下泄神养窍,脉络生气血。一时最难行,散乱又昏沉,弟子有资质,神气分清浊。二时始清明,扫浊居灵谷,内视通经脉,外视魂出窍。三时静调息,息息相偎依,幽幽无人觉,气冲九窍开。元神入气海,神恬气静然,神气交融时,无中现太极。”

    这首《道要歌》是《长生经》的第二卷,是形容凡人修炼脱凡入仙的法门:初期在体内产生灵气,引导灵气打通经脉,在腹中丹田与头顶百汇之间上下游动,来滋魂养窍;中期六识增强,百汇滋养出神魂,能向内看到五脏六腑七经八脉,向外看到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后期丹田化为气海,就能导天地灵气入体,进而进入筑基,初具神通了。

    自从大弟子赵镇由问道之叩问而当堂入定,后来进入专门的洞府冲击筑基之后,接下来的一年,庶务峰的师徒就这样在经世堂中每月论道两次,讲的倒不全是修炼的内容,而是多了些各人对道的理解和感悟。

    田平传授道法,通常是自己念一遍,再解释一遍,剩下的全靠弟子自己理解;传授招式,也是自己演示一遍,让弟子模仿学习,自己在旁指点。于是众弟子每逢初一十五,无不打起精神应对;剩下的日子就回到各自房中打坐修炼,消化练习。

    也许正合了《长生经》中的那句“道之道,更在道之外也”,不强调苦修之后,几个弟子的修为反而都有所进步。二弟子钱楼和四弟子李烟都到了炼气中期,三弟子孙池更是突飞猛进到了炼气后期即将圆满,五弟子周城成功入门进入炼气初期,只有新进的叶语冰和杨行还未入门,不见动静。不过考虑到他们才入门一年,田平也不是很着急。

    这一年里,叶语冰和李烟都很少宿在庶务峰中,总是传道过后,就有人来接走,又有人送回,田平也不管。

    这一年里,杨行一直和几个师兄待在一起,前期习字为主,后期一边听田平道人讲道,也学习一些打坐要诀;一边自己研习《长生经》,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感悟。

    ----------

    这一天,又一次讲道完,杨行迫不及待的在自己的房间里,开始了又一次尝试。他面前的木桌上摊放着《长生经》,经书灰扑扑的,完全看不出其中蕴含着道法精要。书页触手清凉,像是兽皮,但无毛孔,而有很多丝线纹理,师兄说是草药残渣压制而成。书上字体龙飞凤舞,笔画甚多,歪歪扭扭,据说是由兽骨上的象形符号演变而成,杨行到现在也没认全,只是生硬记忆。

    “在下腹中窍...神气分清浊...”杨行反复默念着,盘腿打坐,闭眼正身,调匀呼吸,渐渐感觉有股暖气从腹中升起,散布于全身,身上暖呼呼的,渐渐心中一片清明。

    这是杨行自己探索出来的方法,将拐子教的呼吸法门和师尊教的修炼方法结合起来。当初他思虑问道而语惊四座,赵师兄在闭关前也特意来感谢他,让他生出一种“我很有悟性”的错觉。哪知接下来修炼毫无进展。直到某一天,他发现师尊田平教的修炼方法更是和村里拐子教的呼吸方法十分相似,于是结合起来练习,才初见成效。

    此时杨行所在的斗室仿佛化为一片星空,繁星的闪烁伴随着呼吸的节奏,一明一暗、一暗一明。他将意念集中在丹田,想象自己和环境融为一体。慢慢的,腹中丹田处出现一颗米粒大小的微光;再过许久,慢慢发展成一团如萤火虫般大小的荧光。这时他开始发力,将全身气力都聚集在了腹部,脸上浮现出痛苦的神色,他必须非常用力,才能维持荧光的跳跃、扩散。很快,荧光就连成了一条线,在腹中游走。

    杨行艰难的引导着荧光线离开腹部,向上往头顶百汇而去,每上升一点,气力都像被用尽,好不容易才来到喉头位置。之前的几次,都是坚持到这里就撑不下去了,这一次,他决定再往上闯一下。

    此时杨行已是止不住的颤抖,早已累得无力,满嘴都是血腥。就在实在撑不下去要放弃之际,忽然,盘桓喉头位置良久的荧光线“嗖”的一下钻入大脑,杨行只觉得脑中“轰”的一片空白,再也支撑不住,“噗”的吐出一大口血来,晕了过去。

    ----------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