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这是孟仞从前没有接触过的内容(注1),他坐直身体,聚精会神地听着。 伍先生说道:“我们知道,有一种观点认为,大脑反应的强度也与刺激的实际强度呈对数关系。那么,要把两条定律统一起来,只需要在此基础上做出两条假设: 第一,大脑内部存在一个结构,用于生成‘感知强度’,这一结构的反应强度和感知强度也呈对数关系;第二,生成感知强度的结构和感知实际强度的结构,二者会将各自的强度进行匹配。如果二者的强度满足这样的关系……” 他说着在石板上写出一个线性方程,随后一边讲一边推导,最终得出结论:加上这几条假设之后,幂定律可以由对数定律推导出来。 “你怎么看?”巫澎问道。 孟仞皱着眉头:“自洽倒是自洽,也很有才华。可他的理论怎么能基于未经证实的假设呢?” 巫澎道:“你指的是大脑反应强度那一套?” 孟仞道:“正是!虽说这个说法没什么大错……可这玩意你们现在压根测量不了吧?” 巫澎摇头道:“测量不了。我也在纳闷,这顶多是个猜想,他怎么直接就拿来用了?” 已经有一个学者站起来问了伍先生同样的问题。伍先生倒也爽快,直接承认了自己的假设未经证实,不过他又强调说“正因如此,后来者才有必要去证实这些假设”。 孟仞想起之前李士瓒报告行星运动定律的时候,也是基于未经证实的假设推出了他的定律。这个时代的学术界对于这样的研究还很宽容,但是以后会慢慢变得严格起来——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下一个学者的发问将话题带离了研究本身:“伍先生的研究确实很数学化,但在下不明白的是,这些数学化的研究高明在哪里?”这位学者的语气里明显带着怨气。 伍先生道:“精确的解释和预测,这就是高明之处。” 那学者道:“伍先生这话既对也不对。上午我去听了物理学大会,有一项研究让我印象很深刻,那项研究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条定律,一是行星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二是行星与太阳连线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相同的面积,三是行星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和公转周期的平方之比为定值。”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