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九 神话 (送功 中)-《影视诸天从流金开始》


    第(2/3)页

      秦昭襄王时,胡人威胁到秦国的北部边境,秦国处于东进的考虑对胡人采取了筑城防守的策略。秦始皇时期由于秦军骁勇善战,而匈奴又处于西临大月氏、东接东胡、南面强秦的险境而不敢对秦轻举妄动,所以秦帝国的边境相对稳定。

      深谋远虑的秦始皇在扫灭六国时曾有意趁热打铁一举收服匈奴,但却遭到以李斯为首的群臣的强烈反对而不得不搁置,究其原因还是劳师远征匈奴只会消耗朝廷的力量却没有实际收益,不利于秦国的长期发展。直到秦始皇看到“亡秦者胡也“这张图谶时,再也没有人能以各种理由阻止他维护秦帝国万世江山的决心了。

      其实那个“亡秦者胡也”的术士谶语,司马迁的记录让后人觉得秦始皇似乎是很认真地在处理这件事,但也有可能是秦始皇以此为借口执行他一直以来就想做的一件事情而已,就像当初他借着哈雷彗星的异象推迟成人礼、剿灭的操作一样。

      往深了说,防御匈奴人也不是终极目的,这件事在本质上还是内政。从秦国到秦王朝,这个政权的运转规律是依靠高效的官僚集团和军功集团为底层人提供进身之阶,也为君王带来征服的荣耀,以此保证帝国的稳定,就像成吉思汗的帝国和拿破仑的帝国,掌握权力的军官在太平日子就成了王权的威胁,需要引导他们把注意力转到外面。一旦闲下来,就意味着军人失业,普通平民无法凭借军功改变出身。

      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委派蒙恬率30万精兵强将向匈奴发起了强悍的冲击,一举收复了河南与榆中地区,第二年又收复高阙,直抵阴山及河套地区。匈奴实在顶不住秦军的沉重打击最终远遁漠北。然而,凯旋的30万秦军没有再接再厉进攻漠北而是转攻为守开始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防御匈奴。

      秦始皇将旧长城连成一线后又增筑了许多部分,形成了长达12000华里的万里长城。有了万里长城就可以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可万一胡人进犯边境秦军仍须以第一时间赶到对其进行堵截,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以当时的路况从中原运1石粮食到北方前线,路上运输队要消耗192石的粮食,成本巨大,为了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决心修建直道。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

      这条直道从咸阳北边的云阳林光宫出发,沿子午岭经榆林和内蒙古东胜县西部,过黄河,跨经山甘蒙三省区,穿越14县,直达包头西南的九原郡治所,全场约合近八百余公里。直道基本宽度30米,最宽处达60米左右,并排可行驶12辆大卡车,而它被称为“直道“则是因其修建的原则:平坦、笔直,遇山劈山,逢石凿道,堙沟填谷,可见其难度不亚于长城。

    
  嬴政命令太子扶苏监工,大将蒙恬主持具体工程,蒙恬征用了30多万人,开始修建秦直道,既然是用作军事防御,对工程质量要求自然很高,蒙恬采用秦朝最先进的筑路技术修筑秦直道。

      什么是最先进的筑路技术呢?古人筑路没有压路机,想把道路修得平整,只能将土夯平,再铺设在路上,所以古人发明了夯土技术。先来介绍一下这个夯土技术:

      夯土技术秦朝以前就有了,说白了,就是对土进行加工,让土达到一定密度,再用来建造道路、城墙、坟墓、宫殿等,秦朝利用夯土修建了阿房宫、长城等。

      这时期的建筑工程大多是用土打基础,这时候的人对土的加工主要有以下几道工序:

      夯,就是用木板将土夹紧,用力捶打。因工程不同,需要加工土的密度、形状也不同,夯有分大夯、小夯等。

      硪是一种铁制或石制工具,圆柱形,周围系上几个绳子,需要八个工匠或者二十四个工匠为一组,拽着绳子用硪将夯实的土块砸实固定,也就是打地基。

      打好地基,工匠还需使用一种叫拐子的工具,两只胳膊用力下旋,在需要的地方打拐眼,增强土层间的摩擦力,再使用搂耙、铁拍子,在铺设土层时将不平的地方垫平。

      制作程序是这样,但是秦直道大部分路段修建在山脊之上,土层必须夯的更结实,

      秦朝之前,使用的是生土加水,闷好之后,作为基础材料,但这样并不能达到坚固耐用的效果,不能用作修建秦直道。

      蒙恬让工匠使用秦朝最先进的作土技术,熟土筑路,熟土有点类似今天的混凝土。秦工匠使用的熟土,就是将生土碾碎后焚烧,

      按照程序,工匠们在秦直道上铺设了三层土,一层原生土;一层熟土;最后一层是经过加固的熟土层。

      这样修筑的秦直道,坚固平整,长800公里,宽三十米,周围还修建了供皇帝巡查时休息的宫室,还修建了烽火台、哨塔等军事设施。

      《汉书贾山传》记载:“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秦直道路两边还种植了青松。

      汉元帝时,宁胡阏氏王昭君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走的就是这条秦直道。东汉末年,蔡文姬从南匈奴回到汉朝,据说走的也是秦直道。

      再到后来,秦直道的军事防御功能逐渐淡化,它的交通运输功能开始凸显,800公里的秦直道驿站两边出现了商铺,形成了小镇。商贾密集,商业交流频繁,秦直道逐渐变成了一条南北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茶商、瓷器商、丝绸商等各种商人活跃、奔波在这条道路上。

      秦朝一直到清朝前期,2000年的时间,秦直道一直在使用,清朝中期以后,这条道开始荒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