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留洋的女技术员-《年代:激荡1977》


    第(2/3)页

    生产技术方面的突破依然进展缓慢。

    而这批抵达苏南县的新式生产设备源自东欧,无论是在外交意义,还是生产技术的突破上,都有着非凡的意义。

    这就是隶属“小三线”工业计划的好处,连带苏南县的轻工业,例如红星食品厂,苏江纺织厂等国营轻工企业,也能喝上一口汤。

    意义重大,自然阵仗也大。

    聂子航站在工人队伍的末尾,看着货车上下来两人,一男一女,一老一少。

    郑厂长上前激动地与带头的技术组长握手:“可算等到你们了!”

    聂子航的关注点却在技术组长身后的女技术员身上。

    一身灰色中山装,齐刘海,眼神顾盼之间却有着干练而明丽的气质。

    最重要的是,聂子航发现女技术员戴着一块手表。

    那既不是陈婷口中的“上沪全钢手表”,也不是“天津飞虎手表”。

    而是一块外国手表。

    前方,技术组长与郑厂长激动握手之后,介绍道:

    “这是我的技术员,余晓丽同志。晓丽同志曾在英国留洋,回国后在首都第八机械工业局,这次主动请缨下县区支援地方,是这方面的高材生。”

    聂子航这才恍然。

    接下来厂长与技术员参观车间产线,就不再需要聂子航等闲杂人等作陪。

    收发室的工作时间基本集中在上午、午后两部分,下午的时光相对清闲,是用来写稿的绝佳时机。

    “1945年,军统情报站,正在进行情报窃听的军统特务余则成听到一声枪响,前来与他进行交接工作的张明义后背中弹,“扑通”一声,直挺挺地倒在了血泊中……”

    傍晚转瞬即至,县城广播里播放着《打靶归来》,聂子航踩着“红霞飞”的雄浑尾音来到邮局,将奋笔疾书一整个下午的成果——大几千字的手写稿装入信封。

    他对这个速度还算满意,有着对剧情的印象,对整体篇幅进行润色改造之后,更新速率超过后世某些小说网站的网文作家不在话下。

    在信封上贴上邮票,注明地址为《上沪文艺》的杂志社地址后,再寄出一封给聂母的回信。

    这时,邮柜旁多出一道人影。

    “寄信。”

    说话的是一個两鬓花白的老人,身量中等,骨骼清瘦。

    据小聂同志的印象,这是苏钢厂院里一门不出二门不迈“钟老先生”钟实秋。

    称“老先生”,是因为他发须斑白,骨瘦如柴。

    但要真说老,也不尽然。

    钟实秋迄今为止,也不过四十出头。

    据苏钢厂院老一辈说,十年前,时任苏钢厂副厂长的钟实秋被指思想不端而被‘处分’。

    直到去年,钟实秋才真正洗脱嫌疑[1]。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