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出发,上沪!-《年代:激荡1977》
第(2/3)页
“聂子航是吧,证件。”
“还要买两张票,都是往上沪的,这是他们的证件。”
售票窗口的女售票员双手如飞,一边在窗口下的小铁盆里取证件,一边拿钢印盖章,动作之迅速,恨不得长出四万八千只手来处理购票问题。
“4张票6元钱,有座,10:30分开,记得早十分钟到月台排队,上车前还要查一次票。”
“谢谢你同志!”
很快,四张硬板票到了聂子航手里。
自50年代起,除了特殊线路与罕见车次会使用需要填写的纸质代用票,铁路乘车绝大部分车次采用硬板票的发票形式。
硬板票由铁路局专门统一印制,存放在专用的客票库内,再分发到下属各个车站站点。
在乘客购票之后,售票员将车次、时间、座位等信息贴到硬板票的其中一面。
譬如聂子航的手里的这张火车票,一面用钢印盖着铁路局的签发时间,一面从最右顶格起,贴着苏南-上沪的站点信息。
然后是途经站、车票价格1.50元、是否硬座。
由于苏南距离上沪极近,近乎唇齿之交的省份,作为短途的火车票价也就便宜不少,若是从重庆直达燕京的长途,在78年可能要13-15元不等的火车票价。
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不远处,余晓丽与爱红、子健围在一架卖麦芽糖的小推车前,看着一个穿围裙、戴包头的大婶用宽面小刀掂起一条白花花的糖筋,利落切下几刀。
啪啪啪!几小段麦芽糖飞速落进糖锅里,紧接着又如葱段般被切作小块,大婶手扣着刀柄,颠勺似的将半斤麦芽糖装进袋子。
“东西好啦!查查,半斤糖!”
聂子健兴高采烈地接过袋子,让麦芽糖醇厚的香气涌入鼻腔:“真香!谢谢大婶!”
聂子航结束了近1小时的排队苦旅,把硬板票交给另外三人。
“上车了。”
……
如果观看一部关于七十年代的纪录片,提及坐火车,那么观影者第一时间想起的一定是密不透风的人群。
车厢和车门塞满了购票坐车的旅客,而身手矫健的则通过攀爬车窗的方式挤入车厢。
如果时间线再拉早一点儿,五六十年代,或者建国初期左右,火车的车顶上还坐着得意洋洋的少男少女。
毫无疑问,这是一個年代的缩影。
但到了1978年,这样的情形已经不是随处可见。
例如聂子航所在的苏南县月台,等车的乘客零星散布,并没有想象中的人潮汹涌,出远门的乘客在灰霾色的月台天顶下登车。但人群并不沉默,也不疏远,三两结队的友人低头说笑,排队等待检票的陌生人彼此闲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