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战场上,旁白起。 “三英战吕布,诸侯一扫颓势,继续兵逼虎牢。” “诸侯势大,董卓忧惧,着人欲收买孙坚,反被孙坚叱退,更感惶恐。李儒献计迁都洛阳,以退为进,避开关东诸侯兵锋,董卓深以为然。” “领吕布等星夜回洛阳,强推迁都长安,不从者或被罢为庶民,或被推出斩首,百官噤若寒蝉。遂下令迁都,限日便行。李儒又献计没收洛阳富户财货,铁骑捉拿洛阳富户数千家,皆以反臣逆党之名斩首,取其金货。” “李傕、郭汜尽驱洛阳之民数百万口,前赴长安。每百姓一队,间军一队,互相拖押;死于沟壑者,不可胜数。又纵军士***女,夺人粮食;啼哭之声,震动天地。如有行得迟者,背后三千军催督,军手执白刃,于路杀人。临行前,董卓又教诸门放火,焚烧居民房屋,焚烧宫室官府,古都洛阳,火焰相接,宫室化为焦土……” “又令吕布发掘先皇及后妃陵寝,取其金宝,官兵趁势掘官民坟冢……董卓所掠金银财货装了数千车,劫了天子、后妃并文武百官,望长安而去。” “董卓即去,部将赵岑等献关投降,诸侯领兵进关,至洛阳城外救火,大多无意继续西进。共敌退走,诸侯内部渐生嫌隙,不久便分崩离析……” 配合旁白,所有玩家欣赏到一段CG画面。 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比旁白描述的要复杂得多。 董卓烧了洛阳,劫持天子和百官迁都长安,留下一个满目疮痍的洛阳。众矢之的没有了,诸侯内部分歧很快显露。 卓将献关,孙坚驱兵先入,飞奔洛阳救火。 诸侯渐赶至洛阳城外,于荒地屯住兵马,曹操找到袁绍建议趁势追击,袁绍以诸兵疲惫为由拒绝。曹操劝说,称董卓焚烧宫室,劫持天子和百官,海内震动,此时追击可一战而定天下,然诸侯均无意进兵,曹操勃然大怒,丢下那句著名的“坚子不足与谋”,领本部兵马追击董卓,结果在荥阳遭遇埋伏,惨败而归,部队仅剩五百余人。 孙坚从井中打捞出失踪已久的传国玉玺,结果被人向袁绍告发,孙坚不惜发下毒誓抵死不认(“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后来江东猛虎果真被乱箭射杀),两边武将拔剑相向,若非其他诸侯苦劝,恐怕当场就会上演流血事件。 孙坚率本部兵马回长沙,袁绍恨他私藏玉玺,派人送信给荆州牧刘表,让刘表半途截杀。刘表听说玉玺在孙坚手上,不敢怠慢,派兵截杀,孙坚苦战脱身,兵士折损严重,从此与刘表结下仇怨。 传国玉玺事件,也成为诸侯内讧的直接导火索。 曹操见袁绍有异心,引兵往扬州去了。 公孙瓒也对刘备说袁绍成不了大事,带领本部兵马北返,到平原县时,令刘备为平原相,自去养地守军。 兖州太守刘岱向东郡太守乔瑁借粮,乔瑁推辞不与,刘岱引军突入营,杀了乔瑁,尽降其众。不久前并肩对敌的战友,转眼便成了仇敌。 至此,诸侯联军分崩离析,包括盟主袁绍在内,各自退走关东。 声势浩大的诸侯讨伐董卓行动,最终还是未能完成清君侧的初始目标,兵戈之后,没能把董卓拉下马不说,古都洛阳化为一片焦土。而诸侯进兵至洛阳城外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充分暴露出看似铁板一块的诸侯们,其实各有私心,以至于最后发生杀人吞并的恶性事件。 此役,董卓放弃了原本繁华的洛阳地区,看似比较吃亏。 可实际上,迁都长安后,离他老巢凉州更近。留下一座残破的洛阳城,让兴冲冲而来的关东诸侯扫兴而归,内部矛盾爆发,彼此的信任荡然无存,不难想见,关东诸侯们很难再一次摒弃前嫌,组织起第二场讨伐行动,关东诸侯再难动摇董卓对朝廷的实际统治地位。 从这个角度看,董卓不但不吃亏,反而有赚。 董卓没有吃亏,吃亏的是东汉王朝。 宫室被焚烧,先皇后妃陵墓被掘,天子、百官和首都居民被逼着迁都,沿途死伤无数,堪称汉室建国以来的一场浩劫。除此之外,关东诸侯与董卓势同水火,劫天子和百官把持朝政的董卓,势必不会得到关东诸侯承认,中央政令无法通行天下,各地诸侯拥兵自重,割据一方。 当天下没有共主,乱世也就不远了。 群雄并起的时代,就此来临。 当诸侯们尝到不受约束的甜头,让他们回归先前的秩序,会非常困难。 正所谓“宁为鸡头,不为牛后”,再小的诸侯,也是一片区域的土皇帝。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力,诸侯们会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地盘,兼并就开始了。而随着各地诸侯彼此攻诘讨伐,汉室的威严和控制力,便有如水中飘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