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小李探花-《李逵的逆袭之路》


    第(1/3)页

    让李逵胜出,或者说让李逵在绍圣元年的科举之中脱颖而出,这本来就是章惇的计划。

    可并不是主考官李清臣的计划。

    但这有问题吗?

    一个进士而已,最多也就是进士及第,反正状元肯定需要皇帝点,只要皇帝不管不顾,死命要点李逵为状元,别看章惇等人掌控朝堂已经差不多完成了,除了科道和言道之外,所有的核心部门都差不多是变法派任主官。但皇帝真要认准了李逵,章惇等人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再说了,李逵中进士,就算是进士及第,对变法派来说,也一点关系都没有。

    皇帝才亲政,之前的小十年,都被太皇太后高氏给圈养了,连在宫里都没有几个亲信,更不要说在朝堂了。

    李逵出仕,哪怕绍圣元年这一科的所有进士都成了皇帝的亲信,等到这批人起来,少说也是十年之后的事了。

    到时候,变法派早就稳定了局面,说不定对外开疆扩土,对内修法富民,已经是皇帝都不敢轻易动弹的庞大势力了。

    甭管章惇,还是曾布,还是蔡卞,都不在乎这科进士的归属。

    唯独对这科进士有所企图的李清臣,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这不是什么立场问题,而是对其他人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唯独对李清臣可以培植势力的契机。但这种事,暗地里做,没人说,也没有人会挑破。

    这也是为什么苏轼主考,考官都是他自己安排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都赫然在列。也没人说苏轼安插亲信,私授朝廷官职,因为这都是科举主考官的福利,每一任主考官都是这批进士的座师,大家都在圈子里按规矩做事。真要是被挑刺了,那么站出来不满的人才是真的不懂做人,坏了大家伙的规矩。

    正是因为这场科举,让苏轼的弟子遍布天下,成了一方势力。当然,唯独苏轼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成大佬了,成了别人的眼中钉,可他还挺高兴,朋友多了不少。

    也正因为这场科举,让人发现,苏轼的人格魅力比其他主考官强很多。很多士子被苏轼举荐之后,都心甘情愿的认苏轼为老师。而苏门一时间,也迅速膨胀了起来。于是,苏轼成了被打压的对象。但也没人敢说,苏轼的弟子太多了,蜀党势大这些理由。反倒是一些无关紧要的说词,让苏轼莫名其妙的挨批。因为,苏轼没有坏规矩。

    真要是放在明面上,就是众矢之的的局面。

    李清臣心里有怨,也得忍着。

    不过,考卷还有很多,还需要评卷。

    “这份卷子不错,颇有见地。”

    蔡卞拿出一份卷子,眉飞色舞的高兴劲,让人不看卷子,光看他的表情就知道,这是一张纯粹拍马屁的卷子。当然,不是拍他蔡卞的马屁,多半是鼓吹王安石的功绩的文章。

    苏辙不甘示弱,也拿出一份卷子,给了蔡卞:“文笔斐然,张弛有度,此乃宏文。”

    蔡卞刚高兴不久,就被苏辙连番打击,他手中的卷子,怎么玩意?通篇竟然说的是,变法之中水土不服。这算是什么鬼?

    哪里有比通篇吹捧他岳父王安石的文章看起来让人舒坦?

    “立意不明,辞藻堆砌痕迹明显,这样的文章也不过中流而已。”

    可说实在的,文章真的不错,写文章的人可能更不错。蔡卞恹恹地走开,决心再找一篇让人信服的文章出来。

    还真让他给找到了,通篇文章一气呵成,甚至给人一种准备很久的感觉。尤其是立场明确,支持变法派不说,还指出了变法之中的一些无关大雅的瑕疵。大宋的文臣,不是真听不进去任何谏言,但唯独一样不能忽略,就是立场。

    立场决定了对方是自己人,还是敌人。在元祐年之后,这种泾渭分明的立场,甚至比道理更重要。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皇帝的喜好。

    皇帝赵煦终于有种给自己网罗小弟的感觉,唯独有一点不舒服,就是糊名不能拆开。也不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拆,而是需要评判出前十分卷子的时候,才能拆开。

    曾布也不慌不忙的给他拿来了一篇文章,确实让他有种如饮甘泉的爽利,通篇说什么小皇帝都没看,就看到了一句话:“继先帝之遗志,开太平之盛世!”

    赵煦心里如同小猫爪子挠似的痒痒,恨不得立刻就拆开糊名看看到底是哪位国士,太会说话了。这不就是他十年傀儡皇帝的最强愿望吗?

    都说到了他心坎里去了,这状元一定要给他。

    当然,李逵的分量也很足。作为最早追随自己的仔,李逵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实际上,赵煦知道李逵这个人,至少已经有快两年了。

    宣仁太后崇尚节俭,她老人家的孙子即便不想抠抠搜搜地过日子,也被逼着过了七八年苦日子,哪怕赵煦是皇帝也不能免除。这种憋屈了好几年积攒下来的苦闷,一下子遇到了李逵就迎刃而解了,这份感激,赵煦是说什么也不会忘记的。

    皇帝的感激,不会真的说感谢,而是给予他能给的东西,高官厚禄。

    一个是真心实意投靠自己,并且说话好听的新马仔;一个是忠心耿耿的旧人。皇帝赵煦也不免为难起来,状元到底给谁?

    给李逵,这是遵从了自己的本心,给新马仔,这个人长什么样,是否真心,就难说了。

    皇帝赵煦陷入了幸福的两难之中。不由得看向了苏辙,他对苏辙的恶感并不大,主要是因为苏辙没有得罪过他,这也是为什么苏辙能够成为变法派留在朝堂上,手握重权的原因了。他很希望苏辙能够迷途知返,投靠他的麾下,毕竟听皇帝的话,对于大臣来说,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吧?

    小皇帝赵煦不免看向了章惇等人,心说:“你们还都是同科的进士,说起来还都是出自欧阳修的门下,怎么彼此的差距就那么大呢?”

    还真别说,苏辙,苏轼,章惇,曾布,这些都是同科士子。除了章惇比较悲催之外,其他人都是嘉佑二年这一科之后就开始当官的同门。

    不断有被章惇等人评为优等的卷子送到御案上,同时苏辙也时不时的来恶心人。送上的卷子千奇百怪,有说变法派坏话的;有说变法不成功,是因为不需要变法的;甚至还有说变法因为水土不服,根本执行不下去的……尤其是这些家伙一个个说文论古,文章有据可查,让他看多了,差点就信了。

    这让赵煦对苏辙的厌恶更加深了不少。
    第(1/3)页